此人創造了一個漢字,當時遭到女權主義集體反對,現在人人都在用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字的形成與使用,才標誌着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

從上古時期倉頡造字開始,我們的漢字歷經了象形文、甲骨文、篆體等的演變,延續至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關於漢字的起源,至今依舊有爭議,除了倉頡造字之外,也有學者認爲是結繩記事演變而來的。

《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由此可見,漢字也許也是源於最初的結繩記事,後來經過改進,形成了簡單的文字,也未可知。

對於上古時期的造字,我們且不去追究。但是歷史上有關造字的記載和傳說卻屢見不鮮。

衆所周知,漢字是文化的載體。很多漢字的出現,更多的也是爲了順應文化的發展。

比如“曌”字,唐代之前並不存在,武則天稱帝后,意氣風發,爲了能夠凸顯其威嚴。特別命令大臣宗秦客,造一個符合她氣質的字出來。

宗秦客博學多才,最後把明和空組合在一起,創造出了“曌”字,取意日月凌空、普照大地,武則天十分喜歡,最後把名字改爲了“武曌”。

五代時期,南漢開國皇帝劉巖,覺得自己的名字太過俗氣,於是就一拍腦門創造出了“龑(yan)”字,意爲飛龍在天、唯我獨尊。

“劉龑”字音同“劉巖”,寓意卻更顯帝王之氣。

到了近代民國時期,我國有位叫做劉半農的學者,是當時有名的語言學家。他爲了推進漢語的發展,發明創造了一個字,當時遭到女性集體反對,現在卻成爲最常用的漢字之一。

劉半農出生於光緒年間,自幼聰慧過人,六、七歲便能吟詩作對。十六歲考入常州府中學堂,語言天賦非常突出,與趙元任、錢鍾書、錢玄同一樣,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

新文化運動中,劉半農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後來又到英國和法國留學,攻讀語言學。留學歸來,在北大國文系擔任教授,成爲中國實驗語音學奠基人。

談及他的造字,正與他的工作有關。他文學功底深厚,擅長寫作和翻譯外國名著。

有一次,他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英文中代表“ta”的含義有着不同的區分。

比如:“he”代表男性,“she”代表女性,“it”表示物品,清晰明瞭。而當時的漢字只有一個“他”,比較籠統、模糊。

於是,他就想改變這一現狀,創造一個字出來。

偶然間靈感迸發,把“他”字的偏旁改爲“女”,發明了專門指代女性的“她”字,另外還將代指物品的ta字,寫成了“它”!

誰知劉半農的這個“她”字,一經推出,在文學界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吸引了很多學者前來進行討論。有人抨擊,有人支持,還有的想換作別的字來替換“她”字。

尤其是女性朋友,更是反對得厲害,甚至還集體聯名討伐劉半農。

她們認爲:帶“女”偏旁的字,本身就帶有貶低色彩,像“姘”、“奴”、“婢”、“婊”等。

但那時候,也有不少學者站出來支持劉半農。大名鼎鼎的魯迅就是其中一位。他十分讚賞劉半農創造的這個字,並且還肯定了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功績。

並將此譽爲“劉半農打的一個大仗”。並在其小說創作中,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從以前使用的“他”字轉爲使用“她”。

“他”指代男性,“她”指代女性,在自由奔放的新文化運動中,恰恰也體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而以“女”爲偏旁的漢字中,也有很多字寓意着美好,如“嬋娟”、“婀娜”“婉婷”等。後來質疑聲漸漸稀少,更多的人開始接受這個“她”字。

如今時光過去了近百年,“她”字早已成爲最常用的漢字之一,深入到我們的漢字文化體系中。

但對先賢的每一次創造和創新,我們應當心懷敬意,做好發揚和傳承。

讀者們,關於“劉半農創造的‘她’”,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