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奉勸成都人去騎西郊河
成都有孕育古蜀文明的磨底河,母親河錦江,和成都近代工業文明有緊密關係的沙河。除了流經範圍很廣、較大的河流之外,衆多派生出來的小溪小河,同樣在風光旖旎中滋潤出成都人逐水而居的生活。
正值初夏,奉勸你一定要再去騎一趟西郊河。沿着城中小河,發現更爲隱秘、低調的城市風光。它和我們之前騎過的☞、☞和☞都不太一樣。
當金河、御河變成了消失的風景,可能有過改道、有過拓寬的西郊河,大體上仍保持千百年前的格局。早在唐代修羅城起,西郊河就是城西重要的護城河之一。
河流護城的功能變弱,身處市中心,西郊河的名頭也沒有那麼響亮。但沿着河邊,在探索中前進,其經過的撫琴、永陵、三洞橋、十二橋、青羊宮和百花潭等,仍然極具人文煙火,是老成都的心頭好。
西郊河不寬也不長,長度大概只有五公里左右,適合從起點一路沿河騎到終點。打開地圖,來到成都十八中主校區附近,以爲找到了西郊河的源頭,結果,才發現被騙。
十八中附近的是二道河,手機地圖上並沒有標註。可能是因爲二道河更短小,它被一同納入了西郊河的範圍。從磨底河水閘到一環路橋頭,二道河長度不到1公里。
僅僅從地理空間上來看,由磨底河分流而出的二道河、西郊河,確實處在同一河道上,屬於不同段的不同名字。恰恰是走錯,從二道河出發,才發現了城中小河的清秀。
二道河的河邊小道,不通往任何一個小區的入口,只有成都十八中的一個側門開在河邊。日常,周圍居民多愛在此散步、遛狗。河水圍着學校,就在此靜靜地流淌。
它實在不寬,頂多兩米。青石條壘成的河堤佈滿青苔,不知名的野花生長在縫中,清澈的水流歡快地涌向前。有那麼一刻,你甚至忘了自己身處在市區,而是來到了郊外。
幾十上百年前,這裡確實是成都西門的郊外,十八中的前身,還是原址在吉祥街上的成都市文典私立初級中學。如今周圍已被撫琴老小區的煙火氣所包圍。
二道河夾在小區的背面,想要一直順着二道河的河邊有點困難。跨過金琴街,我選擇了走和二道河幾乎平行的文華路。在繼續前進之前,先在路口吃了一碗撫琴有名的峨眉山豆腐腦。
豆腐腦和紅薯粉熬煮的湯汁交融與一體,兩個牛肉蒸格一碰,香氣四溢的粉蒸牛肉落入豆腐腦中。紅亮的熟油、脆蹦蹦的大頭菜顆顆等成全了豆腐腦麻辣鮮香的滋味。飽腹感不強,剛好適合路途中打個尖兒。
事實上證明,選擇走文華路是個正確的選擇。這是一條極具市井氣息的巷子。幼兒園的門口,師傅在樹蔭下磨刀。對面,翠坪園的紅色門頭直直勾引人往裡面看。
果然,這裡還有一處藏得很深的茶園。
翠坪園中大樹參天,是愛鳥之人和信鴿愛好者的秘密基地,基本上保持了老舊的、傳統的風貌,坐滿了西門上的哥老倌。有一點像未更新之前的、撫琴的杏園。
兩個入口都相當低調。再往前走,就是秋天看銀杏很舒服的銀杏路。左轉進入銀杏路,能夠再次和二道河近距離相遇。跨過一環路之前,二道河在此小小地拐了個彎。
二道河和一環路的交匯處,橋名非常有意思,叫四座墓橋。老成都都未必知道的老地名,清楚橋名緣由的朋友可以來評論區留言。
離開四座墓橋,從最近的天橋跨過一環路,在金牛區和青羊區的地界來回橫跳,很快會來到成都最有名的一座墓——王建墓。據說選址在此,河流風水等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從撫琴東南路,打金牛區教育局門口經過,左拐進入青羊北路,沿着河道走來,終於在這裡第一次注意到西郊河三個大字。由此出發, 漸漸地將見到一個沿岸精心維護,更加有人工雕飾痕跡的西郊河。
河道有所變寬,水依然清澈,兩岸變爲綠道,成爲周圍居民清靜的好去處。偶遇的一位大姐,坐在綠道凳子上剪指甲,特別鬆弛。除了周圍青羊小區的居民,平日很少有人會從這裡散步經過。
它更像是一條回家的小路,清清靜靜。更爲難得是,沿河綠道在重新規整、梳理過的同時,它也保持了原本的生活痕跡,平衡性極佳。
這裡三角梅開得很豔,河邊剛結果的枇杷樹,它已經在此紮根多年。茂密的樹林,倒映在河邊上。水中,水草茂盛。
河邊,除了老小區,機關幼兒園和機關單位,藏得夠深。
從隱幽的河邊小路鑽出後,瞧見永陵的門口,接下來的行程,路過的都是對成都人而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
餐飲名店帶江草堂,幾年前我們在這裡吃過。
除了吃飯,帶江草堂中還有一片茶館,就靠着西郊河。從永陵經過後,西郊河明顯變得很寬,寬到並沒有足夠的水量來填充河道,河水看起來總是淺淺的。
和帶江草堂相對而立的是三洞橋。成都市區至少有兩座三洞橋,除了城北沙河附近的三洞橋,就是城西靠近永陵的這一座。
經過三洞橋,能夠一直沿河邊綠道抵達百花潭公園和散花樓。這一段,最愜意的又屬剛剛經過三洞橋的一小部分,保留了成都河道邊更原始的自然感。
岸邊有大樹,自帶露營座椅的叔叔阿姨,很會找地方,悠閒地曬着太陽。附近小區茶館的老主顧,也樂意搬到河邊喝茶聊天。依然是很少會有人專門從這裡經過,我甚至偶遇了一隻啄木鳥,它在岸邊放心大膽地走動。
也是在這裡,西郊河和城西的另一條護城河——飲馬河有了交匯。其實,1992年之前,飲馬河和西郊河並不相連,後纔在水利專家的建議下,打通兩條河流,希望建成“第二個順城街”黃金口岸。
離開三洞橋,過了二道橋攔漂閘之後的西郊河河段,在幾年前已經被打造成了很標準的綠道景觀。綠樹衆多,繁花似錦,石欄杆上也雕刻有大量的圖案、紋飾。
和其他部分比起來,這裡會更有公共性。不止吸引大量居民在河邊散步,逛寬窄巷子、琴臺路的遊客,也有機會一窺西郊河的倩影。
人工規劃改造的痕跡很重,如果河裡的河水一直都保持相當多的水準,西郊河的風光會更美。
以前的西郊河,河水非常大。現在的成都人可能很難想象,曾經的西郊河有兩座水閘。
三洞橋水閘原本可以用來養殖魚類。冰廠水閘和成都第一個冰廠——青陽冰廠有點關係。青陽冰廠所用的電就是西郊河上一座小型水電站發的電。
青陽冰場的大致位置就在琴臺賓館附近。上世紀30年代,成都人最早使用的冰磚,喝的汽水,吃的冰糕、紙杯冰淇淋等,都是青陽冰廠生產的。它也是成都飲料廠的前身。
騎到這裡,我買了一個冰糕,作爲紀念。
以前的西郊河,可以發電,可以灌溉,可以坐船,上面有很多的橋。現在,西郊河上也有很多橋。十二橋就是其一,只不過現在看到的是隨蜀都大道拓寬而改造過的橋。
最早的十二橋,遠遠看上去,很像一棟古建民居。清代時,爲了方便成都人出門去青羊宮趕花會,在西城牆處開了通惠門。有了城門,怎麼過河?於是又在西郊河上修了十二橋。
在當時,西郊河上的十二橋是成都一大美景。後來,更爲人知的是十二橋慘案。西郊河琴臺路牌坊的旁邊,有一塊關於慘案的紀念碑。
跨過蜀都大道,流淌了幾公里的西郊河,徹底走向匯入錦江前的、擁抱公園的道路。
騎車穿梭在仿古的屋檐下,文化公園、青羊宮就在身旁。數座新修建的橋,讓人在琴臺路和文化公園之間往返變得方便。如果願意,每個公園都能逛上小半天。
當西郊河穿過遇仙橋,在散花樓下匯入錦江,戛然而止,有一點失落,沒有盡興。
還想沿着小河、不受打擾地慢慢騎。一路很少看到汽車,有一種與世隔絕的緩慢。這和沿着錦江騎行和漫步有着明顯不同的感受。
從二道河出發,到西郊河匯入錦江的散花樓旁,全長7公里左右。除了騎行,步行也很不錯,慢慢走,兩三個小時也能走完。不管是CityRide還是CityWalk,天氣好時,你也去試試。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芃芃
真相了
@Salt
想開了
@VANCY
快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