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湖北秭歸縣某村從不吃糉子,真不是迷信,理由竟是尊重歷史

秭歸,一座與屈原緊密相關的城市。這裡的每一處風景,每一道元素仿若都與屈原息息相關。然而這又是一座低調的城市,低調到儘管這裡擁有璀璨文化,以及震撼世界的國之大器,但很多國人對這裡聞所未聞。今天,我第一次來到這片土地,用一天的時間去品味秭歸小城。

秭歸,地處湖北宜昌市。城市面積不大,但卻具有重要的地位。這裡是三峽大壩所在地,在城市中就可以遠眺三峽大壩。三峽大壩之於中國的意義,無需重筆濃墨,大家多少都知道一些。就算不清楚三峽大壩到底有多大的用處,就憑藉當年爲了修築大壩而發起的三峽移民工程就能感受得到其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除了三峽大壩,秭歸還是屈原故鄉,這也是當地爲之自豪的。屈原精神融入到當地人的血液裡,幾乎到處都有屈原的影子。作爲中國著名愛國詩人,全球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更擴散到全球範圍。可以說他是一個讓全世界爲之敬仰的人也不爲過。小小秭歸,擁有屈原所留下的文化遺產,以及當代中國最爲重要的巨型工程三峽大壩。又怎堪平凡呢?

秭歸,我想這個名字對於很多國人來說並不熟悉,至少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就沒能念出其名字。秭(zi三聲)歸,這個名字和屈原也有莫大關聯。相傳,屈原投江之後,當時已經嫁人,且有子孫家室的姐姐--女嬃毅然決定回鄉,爲弟弟屈原守靈。而這一動作,在當時的奴隸制時代是嚴重的越界。當時的女性並沒有太高的地位,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夫唱婦隨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當女嬃做出回鄉祭弟的舉動時,可以說是承受着世間太多的觀念束縛。但當地人卻因爲女嬃的做法大爲感動,因屈原之正氣,爲家爲國之情懷,作爲屈原故里,這裡爲紀念其姐的做法,改名:姊歸。意爲姐姐回來的意思。然後隨着時代更替,當地人因農作需要,爲圖一個好寓意,把女字旁改爲禾字旁,意爲稻米風調雨順,大獲豐收!所以這裡從此名爲“秭歸”。

秭歸城不大,卻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傳說。

1:秭歸縣下某村從不吃糉子。據傳聞,這個村之所以從不吃糉子,是因爲他們遵從歷史,史上記載屈原投江之後,人們製作糉子是用於投入江中,讓魚蝦食之,進而達到保護屈原身體的做法。所以糉子的出現從來就不是讓人去享用,而是一種祭品。這個村延續這個傳統,導致全村從不吃糉子,只在祭祀時候使用。

2:秭歸縣樂平裡放牛不用繩。在這個現象的背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屈原從楚都回鄉,快到家門口,侍者挑書的繩斷了。因爲屈原名聲在外,且是鄉里的驕傲,所以農夫立即把拴在牛鼻子上的繩接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裡的牛不不再用繩了。這個現象也被納入了樂平裡“八怪”之一!

小小縣城,卻包涵豐富的文化和重要的國脈。秭歸,註定成爲不可忽略的地方!

(圖<除最後一張來自網絡>文均爲老黃帶你去旅遊原創,未經允許,不得盜用,如有侵權,私信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