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五金“新”起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重慶大足工業園區,五金產業集羣是園區一大特色。重慶大足工業園區管委會供圖

合心集團車間的磨削自動化生產線正在作業。

大足電商產業園內,五金商家在電商平臺直播。

大足電商產業園的五金製品展示牆。

大足五金文化公園。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嘶嘶嘶……”位於重慶大足工業園區的合心集團五金產品生產車間內,一批刀胚正被磨削處理。從磨刀面、裝手柄,到開刃口、打商標,不到45秒,一把大足特色的鍛打刀具,就由智能機械手臂製作完成了。

重慶市大足區作爲中國重要的五金製品集中產區和集散中心,五金產業年產值達200多億元。全區共有1500餘家五金生產企業,從業人員10萬餘人,五金專業市場羣營業面積達36萬平方米,產品涵蓋日用五金、工具五金等10餘個門類2000多種款型,暢銷國內外市場。

堅持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大足五金近年將智能製造、數字共享等創新模式融入生產,促進產業從“小而散”走向“大而優”。

傳承技藝,創新生產

大足五金歷史悠久。據《大足五金志》記載,唐昭宗時期,當地爲了開鑿大足石刻,大量生產鐵錘、雕刻刀等匠造五金工具,後因戰爭需要,大足成爲弓弩、刀槍等冷兵器生產的大本營。農業和生活五金工具也在同步發展。明清時期,由於五金產量大、做工好,大足已成爲遠近聞名的“五金之鄉”。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足五金迎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成爲全國五金工具重點產區。“爐火熊熊叮噹響,家家戶戶打鐵忙”,說的就是大足五金產業的繁榮景象。

大足五金緣何延續千年?不少當地人認爲,從晚唐傳承至今的特殊鍛打工藝是奧妙所在。以刀具爲例,制刀基料經高溫加熱、輥鍛成型冷卻後,大足人會將其放於平墩並反覆捶打矯直至定型,再進行開刃打磨,經過這些步驟打造的刀具被稱作“鍛打刀”。“千錘百煉出好鋼嘛!比起市面上常見非鍛打成型的‘衝壓刀’,鍛打刀硬度高、耐磨性強,使用起來更加鋒利。”重慶鄧氏廚具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修建說。

憑藉一手過硬的鍛打功夫,鄧修建成爲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水小五金鍛打技藝”的傳承人,並註冊了品牌“鄧家刀”,銷售鍛打產品。橋豐、永利等當地企業也在規模化生產鍛打刀具,合計年產量超1億把,這也讓大足被譽爲“中國鍛打刀剪中心”。

“鍛打刀具雖好,但只靠人工揮動鐵錘生產,即便工人日夜不休,產量也上不去。要想鍛打技藝在全國闖出名堂,必須依靠機器自動化作業。”合心集團重慶板塊總經理陳品忠說。

實現鍛打產品自動化生產的過程充滿艱辛。陳品忠回憶,市面上常見的自動化設備多針對衝壓產品,研發團隊沒有現成標準可參考,不斷試錯是常態,“比如磨刀面,爲了打磨出合適的刀身斜度,我們經過了近萬次模擬測試,最終確定了機械手臂操作的最佳角度值。”去年11月,合心集團爲鍛打刀具打造的全自動磨削生產線投入使用,能夠節約20%—30%的生產成本。

目前,大足五金龍頭企業均已建立自動化生產車間,當地自主創新研發的生產加工設備,能夠實現淬火、冷鍛、磨削等五金鍛造關鍵工序的機器批量處理。

數字賦能,共享工藝

由於涉及工藝技巧等“商業秘訣”,五金從業者習慣各自爲營,缺乏有機聯結,容易導致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偏小且總體分散。爲了避免大足五金陷入“小而散”的困境,當地積極運用數字技術,促進產業集聚。

重慶橋豐五金製造有限公司展示間內,產品表面統一用激光標刻的數字二維碼吸引了記者注意。拿出手機掃一掃,電子標識解析報告映入眼簾,產品名稱、刀柄材質、生產日期等信息一目瞭然,還可以點擊相關鏈接進入企業線上店鋪。

大足區經濟信息委副主任覃勇告訴記者:“此前,當地商家習慣在刀身處人工粘貼紙質二維碼用於防僞,轉化爲數字二維碼後,0.64秒的機器打印速度不僅不影響企業生產效率,還節省了物料和人力成本,能獲取的‘雲端’信息也更多了。”

激光標刻二維碼系統由大足區委、區政府牽頭,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及五金製品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項目建設的一部分。該項目整合了五金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各類信息,用數字網絡將當地五金企業聯結在一起。接入的企業能夠實現產品協同設計、智能製造質量追溯和供應鏈集採集銷,有利於產業鏈上下游的標準化對接和降本增效。其中,五金解析二級節點平臺已接入全區138家五金企業,賦碼約8.25億個,爲應用商家節約了3300餘萬元成本。

建設智能共享工廠(流水線)也是大足加快五金產業集聚的創新嘗試——由龍頭企業研發並提供科技含量高的生產設備,開放給中小企業共享使用,解決單個企業設備投入不足、工藝水平不高的問題。

記者來到重慶明友鋼具製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董事長陳明友正在操作由他打造的熱處理自動化生產線。“這條生產線運用了等溫分級技術,能將鋼料加工成貝氏體鋼,讓刀胚成品韌性更足,生產效率比傳統工序提高7倍以上。”陳明友表示,他已將生產線共享出來,其他企業可按照各自需求,個性化地生產所需刀胚。

陳品忠也將集團的磨削自動化生產線拿出來共享,他認爲共享流水線有助於推動大足鍛打五金的標準化。“各工廠由於操作設備、工匠技藝等條件不同,生產的鍛打產品常常在刀背厚度、橫切面錐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品控成了大問題。如今只需在共享流水線的控制電腦中輸入相應數據,就能夠很好地控制刀身厚度、刀刃鋒利度等的誤差。”

出新設計,拓寬銷路

“在功能上,同一品類的五金製品其實差別不大。做不出特色,便會導致產品陷入同質化,市場銷路也會受影響。”重慶永利刀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川道出了五金從業者面臨的一大難題。

如何破局?大足五金選擇在設計上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

永利刀具產品展示間內,工作人員讓記者看了一把設計精巧的菜刀:菜刀在刀背與刀刃的連接處設置了一個可推拉的卡口,按下位於刀柄處的開關,卡口開啓,便可取下刀刃進行更換,這一設計解決了不少年輕人刀刃用鈍後不會磨刀的困擾。

把刀剪等日常五金產品做出新意,是劉川接手公司後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永利刀具近年與工業設計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網紅”五金產品,受到年輕消費者歡迎,開闢了新的市場空間。

用工業設計助推企業發展,是不少大足五金企業的共識。全區有23家企業納入重慶市設計驅動型企業名單,橋豐五金等龍頭企業還成立了專門的刀剪工業設計中心。“‘有產品無設計’是從前大家對大足五金的固有印象。”橋豐五金董事長黎光明說,“工業設計的加入將爲大足五金產品注入新活力。”

有了好設計、好產品,怎樣讓更多人看到新變化?大足五金人看中了電商直播的流量優勢。

對市場動向洞察敏銳的劉川在2013年便開始佈局線上銷售,積累了豐富的電商經驗,這也讓永利刀具在直播方面表現不俗。“我們現在的電商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線上銷售產品近200款,其中屠宰類刀具銷量位列全電商平臺第一。”劉川介紹。

大足已建成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電商產業園,600餘家企業在此登記,年交易額超60億元。園區內設置倉儲區域,聚集120餘家物流企業,“電商直播—包裹打包—物流發送”可在此一站式完成,有利於大足五金更好地在線上平臺“搶訂單”。

大足五金還積極“出海”,通過各類措施觸達並拓寬國際市場。大足區商務委外經貿科科長漆永剛介紹,去年9月,大足區龍水五金市場獲批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當地企業可通過該方式進行跨境貿易出口,解決了中小微五金企業“訂單小、貨源雜、獲出口資質難”的困境。大足首個海關監管作業場所也在近期通過了綜合驗收,這將聯動“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助力大足五金更好地走向世界。(記者 丁美棟)

本版圖片除標註外,均爲本報記者丁美棟攝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8月03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