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財證券、中國華電產融綠色金融研究中心陳靂: 構建碳金融體系有助於構建全面的綠色金融概念|ESG洞見
綠色金融作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引領着全球經濟向更加可持續、低碳環保的方向轉型。隨着全球對綠色發展共識的不斷增強,綠色金融將成爲未來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
那麼,綠色金融有哪些重要意義?如何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目前市場上哪些綠色金融工具最爲活躍?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之間存在什麼聯繫?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目前處於什麼階段?如何看待近年國際上出現的反ESG浪潮?
近日,針對上述話題,中國華電產融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爲本站財經ESG獨家撰文。
陳靂,正高級經濟師,現任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總裁助理、研究所所長,中證協首席經濟學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國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導師,清華大學全球證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碩士生導師、商學院MBA導師。
2023年,陳靂先生帶領川財研究所獲得WIND中國最佳綠色金融ESG研究機構獎,中國能源協會綠色金融管理創新省部級三等獎。
出品|本站財經ESG
作者|陳靂
我國綠色金融起源於2015年,在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綠色金融體系”,表明將通過綠色金融支持生態文明建設。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證監會等七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
《意見》首次確立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頂層架構,首次給出了綠色金融的“官方”定義:綠色金融是指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同時,綠色金融有兩層明顯含義,一是金融業如何促進環保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是指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諸多極端氣候現象頻發對生物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都構成威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爲全球各國共識。
綠色信貸是最爲活躍的融資工具
綠色金融作爲支持低碳、環保、可持續項目的重要政策工具,有助於促進全球環保目標的實現。
“雙碳”背景下,各行各業實現碳中和的過程產生較大資金需求,金融作爲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主體,有義務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
其中綠色金融作爲向低碳轉型領域提供大規模資金補充的重要金融工具,對“雙碳”目標的實現有重要意義:
供給端,綠色金融一方面向實體經濟的低碳轉型需求提供合適的融資服務,另一方面可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需求端,綠色金融將對使用者也帶來“綠色聲譽”等方面的好處,由於部分地區爲使用綠色金融工具的企業提供了政策補貼,企業利用綠色金融工具推動自身的降碳工作將享受較低的利率等,是一種更加便捷的融資渠道,也是建設低碳品牌的良好機會。
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綠色金融通過向低碳轉型項目提供資金資源支持,向節能減排和減碳項目提供信貸服務等能夠推動高耗能高排放單位實施節能減碳改造升級行動,爲低碳技術的產生與推廣提供環境,從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目前綠色金融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股票指數和碳金融產品等。
其中綠色信貸是最爲活躍的融資工具,近年來發展規模高速增長:綠色信貸是指投向綠色項目、支持環境改善的貸款,對於環境友好型的企業及項目,加大貸款支持或提供優惠性的低利率政策;
對於污染型的企業及項目進行信貸控制,達到信貸資金綠色配置的目的。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3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30.08萬億元,同比增長36.5%,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6.4個百分點。
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餘額分別爲13.09萬億元、7.87萬億元和4.2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2%、38.5%和36.5%。
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餘額7.32萬億元,同比增長30.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餘額5.31萬億元,同比增長15.9%。在碳減排方面,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爲10.43萬億元和9.81萬億元,合計佔綠色貸款的67.3%。
另外較爲活躍的綠色金融工具是綠色債券,2023年中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481只,發行規模8548.54億元,在政策、債市完善的背景下已形成較大規模。
相較於其他綠色金融產品,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的優勢一是政策支撐體系完善,實施制度健全,在信貸、債券的發展基礎上進行“綠色”遷移較爲容易,具備可普遍推廣使用的條件;
二是作爲融資工具來講具有更低的融資成本,能滿足絕大多數項目的融資需求,具備規模化發展的環境;三是信貸、債券應用需做到嚴格的信息披露,具備較高的信息透明度高,能有效減少投資者和被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性,產品風險較低。
例如2021年3月4日,中國華電成功發行首期“碳中和”綠色債,發行規模15億元,期限2年和3年,票面利率分別爲3.35%和3.5%,最終認購倍數達到2.86倍和4.03倍。
該期債券是首批登陸上交所“碳中和”綠色債品種,是中國華電全面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的重要舉措。同時,川財證券也積極協助中國華電系統成員單位承銷債券,2022年參與完成相關承銷發行工作,融資金額20億元,承銷金額8億元。
重視風險管控可降低綠色產業投資風險
另一方面,綠色金融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金融工具,亦有助於推動綠色產業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通過提供信貸、債券、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可爲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通過風險評估和管理,可幫助綠色產業降低融資成本和運營風險等;通過支持綠色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可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
界定綠色產業時,可對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技術創新、政策合規等方面予以關注:例如項目是否有助於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是否具有商業可行性和經濟效益;項目是否能夠提升社會福祉和促進社會公平;項目是否採用了先進的技術或者創新模式;項目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環保法規和政策要求等。
根據當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典型的綠色產業領域例如:清潔能源方面,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方面,如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公共交通系統等;綠色建築方面,如綠色建築設計、節能建築材料、智能建築技術等。
推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引導方面包括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財政政策支持;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制定和完善綠色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綠色產業的健康發展。
其中,技術創新方面包括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推出綠色低碳創新手段;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綠色產業的智能化水平。
除此以外,還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的綠色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爲綠色產業提供融資支持等推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隨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增強,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的聯繫將更加緊密,相信綠色金融標準的完善、細化將會切實提高服務質量,結合當前對新質生產力和科技創新的重視,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綠色交通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將爲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同時,對風險管控的重視也會促使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完善、信息披露力度增強,降低綠色產業的投資風險。
需要說明的是,在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投資機構可能面臨項目信息披露不完善等帶來的風險,也可能面臨短期內項目收益較低的風險。
綠色投融資項目的成本收益覈算不夠標準,制約綠色項目融資貸前審查和貸後評估,可能帶來信貸風險;可能存在洗綠、漂綠現象,以綠色項目爲名義募集資金但未用於綠色項目的情況,或者通過操作將不符合綠色標準的項目提升爲符合標準,這些都將帶來投資風險;
綠色項目投資盈利週期長、空間小,投資機構可能首先需要承擔一定的成本,犧牲一定的經濟效益,短期內項目回報率較低。
爲識別和防範投資新興領域項目的風險,投資機構首先應當做好盡調,通過確認項目資金用途、查閱項目信息披露報告等確保資金投向符合綠色產業標準;
其次投資機構要加大審查力度,強化與項目相關方的溝通,對項目業主進行全方位的評估,持續追蹤項目資金流向,加強項目風險管理;
此外,投資機構可以邀請第三方認證機構或請項目業主提供第三方認證資料,確保新興綠色產業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國內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階段
目前,國內綠色金融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階段。
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設立、綠色金融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和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的提出,使得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標準體系、市場規模等多個領域走在了國際前列,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多元化發展,有力支持了我國綠色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支持了我國在國際上富有競爭力的新能源設備、電動車、電池等產業的發展。
如在政策方面,我國是全球首個建立系統性綠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國家。2016年8月,中國央行等七部門共同出臺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頂層架構。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等具體措施。中國人民銀行還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列爲重點工作,確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
2024年3月,人民銀行等七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綠色金融市場的新情況、新問題,對綠色金融體系的幾個重要支柱進行了全面梳理,旨在進一步提升綠色金融發展的質量和規模,並系統性開拓轉型金融、碳金融等新的領域。
隨着政策措施的不斷落實,綠色金融將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放眼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對ESG的理解和應用存在差異,導致ESG標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使得企業和投資者難以準確理解ESG的功能;部分企業在ESG信息披露中存在不透明或不準確的問題,一些“漂綠”“洗綠”項目導致投資者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這些都可能導致對ESG的質疑的現象出現。
首先,當前輿論對ESG的批評,並不能簡單等視爲“反ESG運動”,批評質疑體系的不完美並不意味否定它的核心價值,踐行ESG仍是全球範圍內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爲此,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和協調,推動ESG標準的統一和完善;加強監管,提高ESG項目信息披露的質量和透明度,增加ESG表現的真實可靠;注意經濟效益和風險管理,避免過度追求ESG表現而忽視其他重要因素。從而更好推動ESG健康發展,充分發揮ESG作用,降低對ESG的質疑。
爲構建更全面、包容且可持續的綠色金融概念,可從標準、範圍、國際合作和發展碳金融等方面着手:
一是推進綠色金融標準化進程,推動 ISO 綠色金融標準制定,促進全球綠色金融體系的協調與統一;建立綠色信貸統計體系,系統性追蹤和評估綠色信貸的規模與質量,強化風險管理;制定適應性強的信息披露標準,增強市場對綠色金融產品的識別和信任,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二是擴展綠色金融支持範圍,轉型金融是綠色金融發展的新方向,不僅要投資新能源、電動車等“純綠”或接近“純綠”的經濟活動,還應該支持目前還屬於高碳的行業、企業和項目向低碳轉型,爲符合政策要求的“兩高”企業降耗升級、綠色轉型等項目提供貸款等,可推動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有效銜接,覆蓋範圍更加包容。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繼續在G20框架下推動全球形成發展綠色金融的共識,推廣與綠色信貸和綠色投資相關的自願原則,支持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到境外發行綠色債券,引導國際資金投資於我國的綠色債券、綠色股票和其他綠色金融資產,國際互動交流將顯著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質量。
四是逐步發展碳金融,碳金融作爲綠色金融中關注減緩氣候變化相關內容的重要分支,對於支持企業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逐步探索構建碳金融體系也有助於構建全面的綠色金融概念。
目前碳配額市場具備發展衍生品的基本條件,區域試點碳市場在制度和碳產品已有前期探索,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建設的意願度較高,可有序發展碳金融衍生品、拓寬碳金融創新業務,激發碳金融市場活力,切實提升碳金融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