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7年連降!有教育廳要求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學
本月初,國家統計局在其官方網站上發佈了《中國統計年鑑 2024》,披露了2023年我國各省份出生率等數據。
去年,全國平均出生率爲6.39‰。有15個省份的出生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共有8個省份人口出生率超過千分之八(8‰),分別是西藏、貴州、寧夏、海南、青海、雲南、廣東和廣西。
從近10年出生率數據來看,2014年出生率最高爲13.83‰,2015年降至11.99‰。2016年回彈至13.57‰,此後連年降低到去年(2023年)的6.39%‰。對比2023年和2022年各省份出生率可以發現,除了海南、雲南和新疆的出生率增長之外,其餘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對於教育領域,出生率的走低直接影響到未來生源情況。9月26日,國新辦召開教育主題新聞發佈會,教育部副部長王光彥表示,我國小學在學規模已於2023年達峰,初中學齡人口仍在持續增加,部分城市地區學位供給緊張與農村地區資源相對富餘的情況同時存在。
顯然,伴隨近年來出生人口連續走低帶來的學齡生源變化,已經影響到中小學階段了。
先平穩過渡,再推行小班化教學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答覆了該省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議。
該省教育廳透露,受生育政策調整影響,2023年全省小學入學新生及在校生達到了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初中新生及在校生將分別於2028年(五四學制)、2029年(六三學制)迎來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
爲應對學齡人口變化對教育資源配置的挑戰,省教育廳從四方面做出了應對,簡述如下:
1)建立學位分析預警機制。每年度組織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公安、衛健等部門,根據出生人口、流動人口及現有學位總量,分城鄉、分學段對學位供給情況進行分析,對存在缺口縣(市、區)進行預警通報,提前組織學位供給研判及應對;
2)分類規劃學校建設佈局。着眼於建立與常住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逐縣(市、區)組織編制了中小學幼兒園十年佈局規劃(2019-2030年),並保持動態調整。
3)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堅持標準引領,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省教育廳等6部門修訂《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堅持縣域統籌、均衡發展和差異指導的原則,明確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要求。實施強校擴優行動,縮小校際發展差距,以優質學校爲核心,廣泛建立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工作機制,建立學校發展共同體3678個,義務教育學校覆蓋率達到85.3%,迅速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
4)探索學前教育下探延伸服務。爲應對出生人口急劇下滑,充分運用現有閒置資源,更好地服務人民羣衆托育需求,省教育廳會同省委編辦、省衛生健康委聯合開展專題調研,並將調研報告呈省領導審籤。
山東省教育廳同時強調,在今明兩年平穩應對小學入學高峰後,強化班額標準化建設,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在解決學生交通、食宿、午休等基本條件基礎上,穩妥撤併鄉村“小、散、弱”學校。
其中,降低中小學班額,推廣小班化教學的呼聲近年來並非首見。就在今年兩會期間,民進中央在《關於適應人口發展趨勢,加快建設強師隊伍的提案》中表示,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徵,這對於教師資源配置和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三大問題: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帶來基礎教育階段生源和師資需求的不斷減少;二是經濟社會發展差別和人口流動因素,帶來區域性教師需求差異;三是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任務,帶來教師政策創新和素質提升的更高要求。
我國現行的標準班額爲小學45人、初中50人,比OECD國家平均班額小學21人、初中23人的標準有很大差距,民進中央因此建議徹底消除大班額現象,有步驟、分地區推廣小班化教學,逐步縮小班級規模,促進師生互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向高校取經 做好未來準備
在高校領域,小班化教學並不鮮見,高校經驗或許可爲中小學即將迎來的“小班化時代”作爲參考。
麥可思歷年發佈的《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和《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顯示,教師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生課堂參與度不足等是大學生認爲課堂教學需要改進的重要問題。而不少高校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的教師教學評價項目顯示,小班化課堂的得分總是高於大班額課堂。
顯然,在學生參與度更高、師生互動可控的小班課堂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挖掘教學潛力,提升課堂質量。
不過,小班課堂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或者說不同的要求。結合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等一流高校小班化改革的成功經驗可以發現。小班化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包括:
#教學觀念轉變。小班化教學要求教師將學生置於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課程設計能力更新。小班化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能力。教師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內容、引導其活動的方式、方法和步驟等,以確保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
#課堂教學能力加強。小班化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交融與互動。教師需要具備更強的師生互動能力,能夠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通過有效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方法升級。小班化教學中,教師需要定期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確保師生雙方瞭解學習進度和教學效果,以便及時作出調整。
從高校經驗來看,小班化教學絕不是“學生人數少了,教師教學輕鬆了”這般簡單而已。例如,北京大學採用大班授課和小班研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大課講授理論知識作爲小班研討的鋪墊。而在小班研討課上,教師會根據課程內容融入情景劇、辯論賽、訪談式問答、問題解決等不同的課程教學形式,確保學生能在競爭與合作中吸收,轉化並運用知識。
小班化課程對於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成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強調過程評價,而非傳統的期末總結式評價,從而強化以評促學的作用。同時,評價方式也不能限於試卷測試,教師可以採用課堂問答、實踐操作、小項目、小論文、口頭彙報等不同方式,評價者也不限於教師,可由同學、學生自己擔任。
誠然,中小學生與大學生心智成熟度不盡相同,不同階段的教學側重點也有差異。對於中小學教師,可以汲取高校教師在小班化教學過程中總結的概括化的經驗與方法,再與各自學段的學情相結合,相信定能在摸索中不斷完善中小學的小班化教學模式。
多年來令無數中小學生嚮往,卻囿於我國基礎教育向來側重點是確保“人人有學可上”而暫無條件實施的小班課堂,似乎在當前生源減少的背景之下將成爲現實。
這或許就是危機與機遇並存的時刻,學齡人口減少帶來的挑戰,也推動着基礎教育向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小班化教學作爲這一變革的重要一環,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超越,更是對未來教育模式的探索。在變革迫在眉睫之際,無論是高教領域還是基礎教育,學校與教師都需要積極應對,共赴挑戰。
教育部估計,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在2032年之前將持續增加,在未來一段時期,學位需求還將持續擴大。但各大高校也應未雨綢繆,做好應對生源下降的準備。據教育部公佈的2023年教育事業發展情況顯示,在生師比方面,普通本科唯17.51:1,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爲17.57:1,高職(專科)學校爲18.92:1,相比去年(17.65:1;18.31:1;19.69:1)均有所改善。
較低的生師比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個性化教育。高校應當順應未來學齡人數下降的趨勢,一方面,要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吸引更多優秀教師,併爲教師提供持續培訓與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需更新教學設施,打造適合小班化教學的環境,如研討室、小型實驗室等。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在未來教育競爭中佔據優勢,從容應對生源等問題帶來的挑戰。
主要參考文獻:
[1]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教育部). 國新網,20240926.
[2]山東:加強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平穩應對小學入學高峰後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 澎湃新聞,20241003.
[3]在全校推廣小班化教學!這所“雙一流”大學的本科教學改革是這樣做的. 麥可思研究公衆號,20201122.
[4]老教授眼中的北大本科教改. 麥可思研究公衆號,20221024.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要求——
1.文首註明“轉載於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佈的24小時後進行。
3.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主體(含高校),獲得授權可轉發至全媒體平臺;其他主體僅限於微信公衆號平臺發佈。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覆“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覆“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