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國,黃仁勳頭也不回?

作者|普子胥

出品|本站科技《態℃》欄目

飛機飛過天空,夾克戰神黃仁勳結束了中國臺灣之行,朝着太平洋另一端離去,頭也不回。

據6月5日最新消息,英偉達CEO黃仁勳現在已返回美國:在此前報道中,黃仁勳將於6月6日抵達中國大陸,拜訪騰訊、浪潮等企業高管,甚至將研究開立新的中國GPU研發分部,各個假消息互相印證,傳得煞有其事。

可黃仁勳一言不合就打臉,這一次的“烏龍”鬧得有些大。

不過,對前幾個交易日剛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英偉達來說,中國市場,現實情況其實一言難盡。

而不管黃仁勳來或不來,這一場爆發在大洋彼岸兩個大國之間、並將深刻影響英偉達發展的複雜博弈,也不會就此停下。

現階段,黃仁勳做不了主。

一、意料之中的跳票

關於中國市場之於英偉達的重要性,一組數據被反覆引用:英偉達2023財年(2022年2月到2023年1月)年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含大陸、香港和臺灣)營收,佔其全球市場比重高達47%。

然而,如果拆分地區,可以看到2023財年,英偉達在中國(含香港)收入57.85億美元,同比減少13.26億美元;在中國臺灣地區收入69.86億美元,同比減少15.58億美元。

換句話說,中國內地佔據英偉達營收比重雖爲20%左右,可中國臺灣地區收入仍高於大陸。

因此,過去一週裡,不管是在臺北國際計算機展廳演講併發布了多款英偉達新品,還是出席聯發科發佈會,與聯發科CEO蔡力行一同開發車用SoC芯片(智能座艙芯片),黃仁勳在臺灣密集出席了衆多活動,意在開拓更多市場。

但關鍵的是,黃仁勳此行的核心目的,則在於英偉達此前高調推出的H100芯片的量產,而這與臺積電密切相關。事實上,過去幾天裡,黃仁勳便與臺積電張忠謀深入交談。

“我們和臺積電的合作是非常深入的,現在又是加速計算和生成式AI的爆發點,所以未來十年兩家公司的業務合作將會有實質性的增長。”對此,黃仁勳說道。

他談到,H100芯片由臺積電獨家生產,雖然三星也是英偉達的代工廠之一,但這項技術很難同時使用兩家供應商同時生產,再次對臺積電做出積極迴應。

事實上,黃仁勳對H100芯片的看重,也是英偉達佈局AI基礎算力戰略的延伸。

一個大背景是,在生成式AI浪潮下,衆多企業對芯片快速增長的需求,成爲了英偉達業績與股價飆升的核心驅動力。JonPeddi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獨立GPU市場被英偉達佔去85%的份額。

因此,此前黃仁勳在英偉達大會高調宣佈“AI的iPhone時刻來臨”同時,同步推出的H100芯片成爲了市場的核心關注點。一個直觀的例子是,在H100芯片尚未量產和定價之時,其價格已經被炒到數萬美元。

而如何量產,如何確保交付,自然成爲了黃仁勳更爲關注的重點。從這一點來說,黃仁勳臺灣之行優先級,確實可以拔到無限高度。

二、黃仁勳可以斡旋,但做不了主

然而,黃仁勳此次選擇直接跳過中國大陸返回美國,確實顛覆了不少人的預測。

實際上,人們的關注重點,在於中國市場的無可取代。例如,中國大陸市場仍然佔據英偉達20%營收。而現階段,全球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領域投入最大,算力需求最旺盛的兩個國家,就是中美。

而除了AI技術需要算力支持,包括元宇宙、自動駕駛等衆多領域都需要算力支撐。如果失去中國市場,黃仁勳將極爲被動。

然而,如果當下全球算力競爭僅在商業層面,黃仁勳與其英偉達將擁有極大的優勢。但在當下,國家層面的複雜博弈,黃仁勳已經無法掌控,問題更無法靠自己來中國一趟就能解決。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在芯片領域對華出臺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影響了包括英偉達在內的多數美國公司的高端芯片及相關產品出口。

在華盛頓屢次掣肘下,這場博弈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商業競爭。對此,黃仁勳曾直言不諱,但也顯得無可奈何:“美國對半導體技術實施的出口限制,使英偉達感到‘束手束腳’。英偉達無法在全球最大市場之一的中國開展業務。”

言語中,滿滿都是黃仁勳的不滿:“如果失去了中國市場,我們並沒有應變計劃。中國只有一個。”

而在複雜的反制與二次反制中,英偉達正夾雜其中,表現掙扎。

例如,在美國限芯禁令後,英偉達一方面積極迴應美國政府要求,對中國斷供了高端芯片A100和最新的H100。但爲了保住中國市場,英偉達就推出了這兩款高端“閹割版”A800。

話要聽,錢要賺:既要又要,還要都要的英偉達,成爲了一塊巨大的夾心餅乾。而黃仁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應該是斡旋者,而非決定者:

但更多時候,這也讓英偉達變成了二師兄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三、更大的挑戰,還在路上

而宏觀層面的國家間的複雜博弈,則將衍生出種種微觀層面競爭的不確定性。

邁克波特曾在《競爭戰略》中,曾將一家企業競爭分爲五個維度:即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買方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當下,英偉達雖然在現有競爭形勢下無人能敵。然而,隨着行業潛在競爭者,以及中國市場受限後、其可能出現的替代產品勢必將大批涌現,對英偉達產生持續的挑戰。

一方面,在潛在競爭者中,包括英特爾、微軟在內的科技巨頭,雖然都是英偉達的大客戶,但也都在蓄勢待發,不會任人魚肉:如果在AI芯片領域全部“放手”給英偉達,也必將使各家巨頭在未來的競爭中受制於人。

因此,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微軟自研AI芯片推出了“雅典娜”計劃,谷歌2015年推出的TPU(張量處理器)去年已經迭代到TPUv4——此前,谷歌曾發表一篇論文稱,TPUv4能做到比英偉達A100快1.2~1.7倍,功耗低1.3~1.9倍。

另一方面,比起中國市場20%的營業額損失來說,英偉達真正的挑戰則在於,一旦如此巨大的市場丟失,替代產品將藉此迅速成長,一大批中國芯片公司將涌現。

對此,黃仁勳很是清楚。

在近期,他就公開談到,對中國的出口限制只會倒逼中國企業自己研發生產芯片,併成爲美國的競爭對手:“不論監管政策是什麼......英偉達肯定會去遵守。但是,我也認爲中國會利用這個機會來培育本土企業,這也是爲什麼中國有許多GPU初創企業。”

而黃仁勳在臺北出席活動時,他也再次強調,不要低估中國企業的追趕能力:“我們自己必須要跑得非常快。”他說,“中國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相當龐大,所以你不能低估他們。”

更重要的是,英偉達傳奇可能延續了十多年,然而這家公司的市值飆升,核心則在於踏準了幾次時代浪潮:2017年至今“挖礦”潮、疫情居家辦公、AI浪潮紛至沓來,而黃仁勳數次踩準節拍,堪稱最會拿捏節奏的風口舞者。

而由此帶來的直接結果便是,英偉達在科技圈、投資界雙雙成爲當紅辣子雞,其市值一度在前幾日突破萬億美元大關。

不過,在2022年,英偉達卻飽受質疑:彼時,英偉達遊戲顯卡業務出現大幅下滑,GPU庫存嚴重,資本市場的質疑持續不斷。

而僅僅一年,準確來說,僅僅一個季度,一家萬億公司就可以橫空出世,這是風口的力量,也是黃仁勳的擔憂。

正因如此,隨着中美企業在AI領域爆發浪潮中勢必爆發更大能量,如果未來,英偉達仍在中國市場受限,無異於自斷一臂,長期業績將受到重大影響。

而在當下,質疑的聲音也已經襲來:最新的消息是,擁有200多年曆史的歐洲老牌金融世家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家族實際控制下的資管機構Edmondde Rothschild,已經開始減倉英偉達。

而與這一oldmoney一同高位套現的,還有被譽爲“估值教父”的的阿斯沃斯·達摩達蘭。他的預估是,目前在人工智能芯片行業,英偉達市佔率爲80%,市場規模爲250億美元。即使十年之後該行業的規模達到3500億,英偉達市佔率達到100%,也不足以支撐目前英偉達的市值。

而從種種視角來看,夾在各方勢力與競爭漩渦中的黃仁勳,或許可以推出H800芯片在夾縫中繼續賺錢。

但關鍵問題在於,現階段黃仁勳要想破局,要想持續賺錢,他自己說了不算,自己來了也不算:

而說了算的什麼時候來,纔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