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從「中元節」話兩岸文化!

程富陽》從「中元節」話兩岸文化!(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雖還有幾天才蒞臨,但臺灣已有不少家庭從日前8月8日父親節,就開始準備起三牲祭品,祭拜「普渡公」及「好兄弟」了,因爲是日剛好恰逢俗稱「鬼門開」的農曆7月1日。

其實,全球疫情嚴峻,臺灣亦不可免,5月以來,早已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雖鬼月未至,實有8百多條性命,因政府的疫苗採購政策失誤,已冤枉先行爲鬼了;最近網路更流傳有「疫苗打高端,骨灰讓人端;捲起衣袖打高端,寫好遺書上雲端。」讓人聞之背脊發涼;看來,今年的中元「鬼月」,是不能等閒待之,免得人鬼雜遝,難保雖陰陽分界,到頭來卻殊途同歸,豈不哀哉!

但今天,我們不妨趁着中元祭拜之際,也來閒聊這個在中華文化裡頭,深具佛、道兩教諸多傳說與元素的民俗節日。

其實,這個行之千年的地方民俗「中元節」,系起源於紀元1~2世紀東漢張道陵所創的「道教」,該教全年實施有三次盛會;分別是天宮大帝、地宮大帝及水宮大帝的誕辰,合稱「三元」。

通常我們習慣稱正月15日爲「上元」,系天宮大帝舉行賜福的時節;7月15日稱爲「中元」,是地宮大帝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日,由特任官普渡公代爲執行;10月15日稱爲「下元」,則是水官大帝爲農民豐收、酬謝土地的日子。

但一般地方民俗,總偏愛佛教中《盂蘭盆經》的故事;盂蘭盆(ullambana)是印度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則是「器皿」之意;所以,「盂蘭盆」的意思,就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之意,即是用盆皿裝滿生疏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衆生。

而其中最爲膾炙人口,引爲「中元普渡」的由來,即相傳是佛祖手下第一尊者「目犍連」;有一天,他透過他的神通眼,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親混在惡鬼羣裡,餓的不成人形,備受痛苦,於是目蓮尊者用鉢盛飯,端給母親;誰知,飯一入口,頓時化成炭火,尊者看到自己的母親受烈火煎熬,內心真是痛苦不堪,於是請求佛祖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行善事,致有如此報應,要救她,需在7月15日當天,準備羅列百味五果供養衆餓鬼,結合所有僧侶及衆神的威力,方能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於是,目犍連尊者照着佛祖的指示去做,最後不僅解救出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天下衆生的父母親,這在佛教稱爲「盂蘭盆」法會,而兩岸的祭祀方式,也幾乎雷同。

雖說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但因在7月1日(俗稱開鬼門),地獄衆鬼即已散放人間以爲乞食;因此,只要在農曆7月1日~15日之間準備祭品祭祀,鬼神都會照單全收,予以降福。

較有趣的說法是,祭祀時間最好在午時(12點)以後,最佳時辰則選在未、申時之際(下午1點~5點間);我暗想莫非乃考慮衆鬼睡得晚,剛起牀,正好「早午餐」一起享用,吃完了,正好趕回去準備就寢,不會賴着不走;致於祭祀的物品及方式,各有說法,但忌諱同時擺設香蕉、李子及梨子(因爲諧音爲「叫你來」)。但其實只要心誠,無論神鬼,是不會太計較祭拜什麼祭品的。

事實上,中華文化豈止敬神而已,對祭鬼一事,也向來不馬虎;如臺灣基隆,每在「中元祭」之日,就羣聚在俱特色的水岸邊施放水燈,爲十方兄弟亮光指道;而宜蘭頭城每年的「搶孤大賽」,更讓陰陽兩界,人鬼同慶,一起見證人世間的喜慶熱鬧;但今年因疫情,怕是隻能人鬼殊途,各行其道了。

至於無論是中國唐朝李商隱那:「絳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的冥遊;或殷堯藩那:「上界秋光淨,中元夜氣清。」的迴音;抑或李郢那:「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的意趣;還是清朝龐塏那:「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的遙想;早已融爲中華民族古意盎然的文化詩情,而非如今臺灣「全聯式」的鬼話連篇。

清朝福建巡輔王凱泰在《臺灣雜詠》中說:「道場普度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即認爲鬼月與中元,都是結合咱們中華古老宗教教義,來弘揚孝道,勉人行善,發揮人溺己溺的正面節慶意義,而非以肉食祭拜鬼神,曲意奉迎,並祈求自利避邪的自私行徑。

如今,海峽兩岸無論是藉「中元普渡」,祭拜這個「鬼神並存」的民俗善念;或者假清明祭祖,以示淵源懷遠;抑或慶端節裹糉筏舟,以彰忠貞氣節;還是逢中秋食餅,以懍同盟連心;或是賀春節團聚,以祈萬衆安康,都是綿延中華文化的傳承,豈是目前臺灣執政者用「去中」的教改方式可以泯滅的。

今年,逢疫情而適此節,何不讓兩岸暫擱政治意識紛爭,祈兩岸民衆共藉幾柱清香以敬神;齊貢三牲瓜果以獻鬼;讓目前這個只言鬼不言詩,只祭物不祭心,只惠己不惠鬼的社會,匯入一股心念爲善的中華傳統虔誠信仰,來拉近兩岸彼此的文化心靈以抗疫,併爲兩岸「中元」,共同祭禱!

作者爲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