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尾名片」的前世今生

文 | 七號-宋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駕乘汽車,看汽車車尾比看汽車前臉的時間要長得多。如果說前臉是汽車靜態狀態下的“門面”,那麼車尾就是汽車移動的“名片”。

「車尾名片」的特徵是通過文字或符號的方式,傳達車型的核心特徵或核心價值。關於怎麼展示“名片”,其實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給汽車加「車尾名片」

具體是哪年開始出現「車尾名片」無從考證。翻看歷史經典車型,福特T型車作爲二十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車型,在它的生命週期內(1908年~1927年)並沒有在車尾加入標識。

並不是它粗製濫造,車頭由黃銅打造的福特車標現在看依然十分有味道,車尾的多彩乙炔燈也挺有質感。我想原因是福特T型車太有辨識度了,就像90年代風靡全國的桑塔納(參數丨圖片)、00年代的銷量冠軍夏利,10年代的國民神車五菱宏光,一眼就能被認出。

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正經歷着汽車史上的黃金時代,汽車設計天馬行空,竟然都涉獵到了航空領域。當時火箭是高科技的符號,也是速度和自由的象徵,因此汽車車尾也採用了長長的尾鰭。看看凱迪拉克Sedanette,有了標誌性的火箭尾翼,尾部的任何標識都顯得多餘。

這個時期的汽車,車尾多數只是出現了車標

時間來到上世紀70年代,1978年9月,6代Corona的車尾用上了最新的TOYOTA標識,卻未應用於車頭,這在現在是很讓人意外的一件事,要知道後來的牛頭標識很快就被用在中網上。

我看豐田這麼做更多是無心插柳,因爲當時豐田熱衷於給每個車系的車頭都設計一個專屬標識,比如作爲凱美瑞前身的Celica Camry(1979),它的車頭是T字型,1979年豐田卡羅拉則是一個小方塊。

真正讓「車尾名片」流行起來的,是德系車。有人說,是因爲德國人嚴謹,希望通過「車尾名片」讓大家準確識別汽車的特徵。他們習慣用字母+數字的組合進行展示,比如寶馬535Li,5代表寶馬5系,35代表動力等級(排量3.0升雙渦管單渦輪增壓L6發動機),L代表長軸距,i代表缸內直噴。

這個說法無從可考,確實在本世紀開始,以德系車爲首帶起了一陣風潮。大概是因爲一款車型下面有數個甚至近十個版本同時銷售的情況,這些車型價格跨度常常達到十幾二十萬,如果沒有補充信息,購車者也許會覺得內心不平衡?可能在當時的年代這種“名片”也給了車主一定的身份感,標籤化。

汽車「車尾名片」變得愈加精細化

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汽車「車尾名片」更加精細化。

比如老款邁騰TSl沒有顏色劃分,就I是紅色。但11款有的是三個字母全爲紅色,有的則只有I是紅色,這依次代表的是1.4L、1.8L、2.0L三種排量。通過顏色進一步標識差別,好處是可以簡練數字和符號,「車尾名片」不會太浮誇。

左圖爲2008款2.0TSI 自動豪華型,右圖爲2011款 2.0TSI DSG豪華型

這些標識後來逐漸形成了特定語言。比如字母L代表了該車型的排氣量,並且使用的是自然吸氣發動機,比如1.6L代表排量爲1.6升的自然吸氣發動機。此外,L也可以代表車子的加長版本。比如奧迪的A4L,就是長軸版A4。又或者字母T代表的是渦輪增壓,EV代表的是純電動汽車,HEV代表的是混動汽車。

不過雖然大體意思接近,但「車尾名片」並沒有形成絕對的行業統一標識。當我們用大衆體系的標識方法去讀CT5,右邊一個“280”是啥一臉懵。

再比如CR-V車尾的“HYBRID”,大衆體系裡面壓根就沒這東西。

爲什麼會如此,就和個人名片的樣式也從來沒統一是一個道理,車企要充分展現品牌的個性,文化。所以如果你想要分清楚這些標識,最好的辦法是看看每個品牌的標識區分介紹。

不知從何時開始,

「車尾名片」成了亮點展示牌

大概是因爲沒有行業共識,也無需擔心法規約束。不知從何時起,大家發現爲什麼一定要通過它來區分不同版本呢?既然是名片,專注展示亮點不更好?

最讓人印象深刻、堪稱“啓蒙大師”的,當屬奧迪quattro,這隻小壁虎很形象的展示了quattro四驅極強的附着力。不過嚴格來說,其實奧迪原廠車沒有使用這個標識,而是使用的“quattro”英文。奧迪確實是有壁虎圖標,但是用在品牌技術宣傳上。

在近些年,堪稱行業典範的當屬比亞迪。2015年上海車展,比亞迪唐正式啓用了“4.9S”尾標。比亞迪唐使用2.0TI發動機、前後兩個高轉速大功率電機,相當於一臺6.0升排量燃油車的動力表現。在當時的同級別SUV普遍還在百公里10s上下徘徊時,唐飆出的數據不拿出來亮亮簡直虧大了!

時間來到2019年,比亞迪更是宣佈旗下新能源車型將採用百公里加速時間作爲尾標。比亞迪解釋,這是因爲在新能源時代,百公里加速時間相比排量、扭矩,能更加公平、準確的衡量車輛的動力性能。

未來的「車尾名片」

還會有更多花樣嗎?

有一種可能,傳統的「車尾名片」可能不再使用,車燈會作爲新的技術名片。

2015年,燈廠奧迪推出了一款奧迪OLED概念車。這款概念車利用OLED技術開發出了隨車輛運行狀況調整車尾燈顯示的技術。

具體來說,它的面板上有無數的小紅點在閃爍,運動的紅點會隨着車輛變化多端。比如汽車左轉,它會像水一樣流向左方,並由紅色變爲黃色。剎車時,就像是有“慣性”,光影會迅速流向前方,車行駛得越快,它們移動得也越快。

燈廠還在2017年法蘭克福車展上首發了一款名爲Aicon的概念車。這款概念車車尾設計十分簡潔,同樣是基於OLED尾燈技術。雖然尾燈酷炫程度沒能趕上奧迪OLED概念車,但基於巨大的OLED屏,它的燈光效果已經非常豐富。

這款概念車已經出現在了《西部世界》中

其實即便現在的新車還沒像燈廠概念車這樣酷炫,但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車尾設計也開始變得簡潔,除了有必要的文字外,車企更傾向於通過燈光來展示車型特點。比如大衆ID系列的車尾標識就沒有複雜的內容,清晰明瞭。反倒是越發強調IQ.Light技術,全LED尾燈的層次感變得更好。

總結

汽車車尾就像襯衣口袋,襯衣口袋裡裝的是手帕、鋼筆、筆記本還是一沓鈔票,身份一眼明瞭。車尾標識逐漸成爲了一種身份的證明,不經意間的顯露,不喧賓奪主,力度剛剛好。

縱觀車標從簡至繁,再從繁至簡,與汽車的動力發展軌跡有很大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汽車發動機是核心要義,所以車尾標識的重心在這。但隨着時代發展,比如新能源技術,智能車燈科技等,汽車的價值變得更加多元化。

在你心中,哪一款車的車尾名片最讓你記憶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