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檔”不能成爲電影低票房的“遮羞布”!
文丨舊故麻袋
“撤檔停映”
是指電影上映後,
因各種原因取消了原先的上映檔期,
推遲上映。
——百度
火熱的“五一檔”收官,整體票房高達15.27億,超出去年同期,但意外的是由楊冪、于謙、田雨、餘凱磊、李九霄主演的電影《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因票房低於預期,宣佈撤檔。
“電影撤檔”這事雖不是什麼新鮮事,但2024年確實過分到可以被譽爲是“電影撤檔元年”,有多過分?年初“春節檔”的八部電影半數撤檔有目共睹,在熱門扎堆的節假日,打不過就跑,屬實不算什麼光彩事兒。
如果說是電影還未上映前撤檔,還能說的過去,不過就是看“神仙打架”,自己換個時機再上,可你說電影都正常上映好幾天了,只是因爲排片和票房不佳就“跑路”,吃相未免太難看了些,且不說這電影之後上映能增加多少新票房,單看“上映後撤檔”對觀衆、影院、片方來說都會產生不小的困擾,這事做的就不地道。
不知道提前關注今年“五一檔”的朋友有沒有發現,在之前的官宣電影中,有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在五一節前宣佈撤檔了,這部電影就是已經釋出預告,且預告看着還不錯的《小倩》,估計是看到又是王一博、又是楊冪、又是口碑俱佳的日漫劇場版,覺得時機不佳,提前撤出,這樣的做法,叫審時度勢,叫時機未到,提前撤檔,或許影院排片和片方宣傳會產生困擾,但這電影來說已是損失最小的“撤退方案”。
而且“撤檔”對於還未上映的影片來說,反而增加了觀衆對電影的好奇心,倒也是一種有效宣傳,常用於國產動畫電影,最典型的就是《大魚海棠》,每年定檔撤檔,大家都翹首以盼,雖然上映後的口碑兩極分化,但票房收益確實不錯。
但上映之後撤檔和上映之前撤檔又是“兩碼事”,雖然都是撤檔都有影響,但正式上映後下映,再選擇新檔期二次上映,不僅傷害了觀衆的感情,還擾亂了市場。而且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並不能讓電影贏個漂亮的“翻身仗”,反而因爲電影上映後前期的口碑影響加上撤檔後的不自信,觀衆反倒不會選擇二次進入電影院觀看。
數據是最好的證據。今年“春節檔”撤檔的影片均已二次上映。
《紅毯先生》撤檔時累計票房8000多萬,改檔上映後最終也才9000多萬票房,只增加了1000多萬票房,未能過億;《我們一起搖太陽》撤檔時累計票房9000多萬元,改檔上映後最終票房2.76億元,雖然看着新增很多,但比起韓延導演的之前兩部作品,這部電影的票房並不理想。
本來是爲了後續發行提供緩衝和鋪墊,希望能給電影帶來一線生機,但每個月都有新電影上映,你不能保證未來的某天上映是否會遇上“黑馬”、“神作”或是“硬茬”,而且這裡面的沉沒成本遠比想象中的要大。所以“上映之後撤檔”,不是什麼優秀決策,倒更像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我們當然也明白,電影是商戰,“撤檔重映”是爲了避開混戰,爭取更大的排片空間,這裡面的底層邏輯就是爲了商業競爭下的及時止損。但誰也無法保證,“擇日上映”的二次宣發成本能換來票房的大爆發,本以爲是“續命”,結果也很可能只是“死的慢一點”而已。
“打不贏就跑”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因爲“跑了也不一定能贏”。
片方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找準電影的定位和時機,在該出手的時候出手,別都擠在幾個短短的假期。
電影出不出彩,票房能不能打,除了電影本身的質量要過硬之外,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希望“撤檔”不會成爲電影圈未來的常態,既然上映了就接受現實,讓中國電影業態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