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夜盡頭,總會有光:推薦大家去看一部劇
1部音樂劇
四周暗了下去,劇場裡漸漸安靜,我也短暫地閉上了眼睛,等待這部叫《近乎正常》的音樂劇的開演。
對看這部劇我是有一點心理準備的。 此前看介紹,它的劇情有關一個表面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庭(他們的姓甚至都是Goodman),丈夫丹(Dan)事業順遂,女兒 娜塔莉 (Natalie)學業有成,但因爲媽媽戴安娜(Diana)有雙向情感障礙,這個家庭長久以來都有着搖搖欲墜的危機。
演員會怎麼演一個雙向情感障礙的人呢?這家人最後的命運又是如何呢?這是我看劇之前的兩大期待,同時也隱隱有兩份擔心。
關於前者,要演得可信是很難的。我擔心看到流於表面的表演——爲了表現病症而用力過猛。通常的認知,雙向情感障礙的特點是躁狂狀態和抑鬱狀態交替或同時出現,在躁狂狀態下,患者精力亢奮,情緒高漲,易怒,冒險行事……抑鬱狀態,患者情緒低落、悲傷、空虛,失去行動力,喪失樂趣,以及更加嚴重的情況。
對抑鬱狀態,也許我們普通人相對更瞭解一些,但也只是相對。我更相信一個說法。我們可以用“抑鬱症”、“雙向情感障礙”這樣的統稱,但要認識到,不同的人體驗不會完全相同,痛苦的形式不同、程度不一、激起的反應也不一致……
所以,演員要怎麼演呢?
至於後者,我的擔心是來自這部劇的宣傳語——“長夜盡頭,總會有光”,一句撫慰人心的話。但這意味着劇的結束是一個happy ending嗎?那樣會不會過於起伏,以至於削弱了劇的真實感。
事後想想,我的擔心真是多餘。這可是一部屢獲殊榮,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百老匯劇目,我想到的自然別人早想過了。拉一下《近乎正常》的榮譽單:
這部由Tom Kitt作曲,Brian Yorkey編劇和作詞的音樂劇,已在百老匯演出共733場,巡演四大洲,獲得了11項託尼獎的提名,並最終獲得三項獎項。它還獲得過普利策戲劇獎,歷史上,僅有包括《漢密爾頓》在內的10部音樂劇獲得過這個獎項。
中文版的《近乎正常》,這次是五週年紀念版的迴歸,出演的也都是原班人馬。時隔五年,演員們對人物的挖掘又更深入了一些。
《近乎正常》五週年紀念版定妝照
由著名攝影師黎曉亮拍攝
劇分上下半場。
上半場的時候,我是在“看”和“聽”這部劇,去感受舞臺視聽,理解劇情發展,梳理人物關係,等等。
就像前面所說,這部劇的故事背景是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但你留心的話,會發現這種美好處處在被“出賣”:舞臺光鮮亮麗,但始終都有陰影,那對貫穿始終的眼睛也是漠然之中透着疲憊;角色演繹的歌曲裡,有一首《全都會變好》很有代表性,歌詞明明是在唱快樂的事情,但唱腔卻讓人心煩意亂。
所有角色裡,焦點自然是母親戴安娜,她有兩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表演的分寸感,她不是以“雙相情感障礙”這個籠統的標籤去演繹一個角色,這樣很容易讓觀衆和角色之間產生隔閡,她是以更當下,更豐富的語言去表現一個人內心的痛苦和撕扯。看她每一次出場,她每走一步,明明走在平地上,也像是在走鋼索。
另一個特點,是你能看到她並非沉浸在自身孤立的角色裡,而是在展現和身邊的人產生的關係。
這也引發了我後來剛看完劇之後就在朋友圈發出的一段感慨:
“千萬不要因爲‘雙向情感障礙’這個設定,就認爲這部劇只是講某個特定的人羣。對普通人而言,媽媽這個角色是個鏡子,映照出的,也許是我們所有人都會遭遇的困境。”
下半場演出,我沉浸了進去,開始被媽媽之外的角色所吸引。也許是因爲在他們身上,會看到自己的影子。
表面看,媽媽的病症是因,她因爲對記憶的執念忽略了對身邊人的關愛,導致了女兒的叛逆,也因爲反覆的病情讓丈夫常年焦慮。但我們要是從女兒和丈夫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在劇中相對“正常”的人,他們起初在困境中的反應和選擇,不也跟我們並無二致:不知所措、逃避、假裝……
說到底,“正常”其實也是主觀的,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我的思緒開始遊離。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是生活怎麼繼續下去?
摧毀一個人心靈的,不是痛苦,是絕望。
我很喜歡結尾的處理,既不是happy ending,也不是全然的悲劇。
“長夜盡頭,總會有光”裡的“光”,是“可能性”。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人跟人之間的愛。這聽起來有點老套和煽情,但可以百分百相信。
關於這點,我想說個小事情。
散場的時候,跟朋友聊起,說看劇時最觸動我的,是女兒娜塔麗和男友亨利之間的互動。他們每次一唱歌,我心裡就好像化了一小塊。
朋友告訴我說,你知道嗎,他們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情侶,還在北京開了個咖啡館。
我恍然大悟。
1段回想
因爲第二天有個工作的緣故,看完《近乎正常》後,我在北京只待了一晚。
然而看完劇後的心情有些激動,我就看起了隨身帶的一本書,《看得見的黑暗》。作者威廉·斯泰隆曾因寫作《奈特·特納的自白》獲得過普利策文學獎,這跟我剛剛看完的《近乎正常》有了個小小的巧合,都得過普利策。威廉·斯泰隆還寫過一本更出名的書,《蘇菲的選擇》。
威廉·斯泰隆有抑鬱症,《看得見的黑暗》就是他講自己的經歷。
結果一看就看到了深夜。
本想着第二天在高鐵上補個覺,但不知怎麼的,大腦一直活躍。 《近乎正常》和《看得見的黑暗》像是有迴響,讓我開始想起過去這幾年我自己的變化。
相比劇和書裡的情況,我自然是幸運得多。但我相信我們大家都經歷過黑暗的日子,而現在,我們的生活也在慢慢恢復至“近乎正常”。
我想把我的一點經驗也分享出來,也許會給你一點啓發。記錄和分享,可以讓一些信念更加堅定。
我以前也時常焦慮,在疫情開始那陣子,境況到了最糟糕的地步。曾經有一陣子我沒日沒夜窩在沙發上,沒來由地沮喪,別的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就只是刷微博、看《黑道家族》,消耗時間,後悔消耗時間,消耗時間,後悔消耗時間,如此反覆。
後來有三個事情讓我有了變化。
一是對植物有了興趣。先是一本書,《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我開始看樹,接着自己種綠植。那會兒,植物給我最大感觸的並不是所謂“生命力”之類的,而是它們改變了我平日的時間感。你盯着一棵植物看,不會看到它的生長,但它們往往又是在一夜之間,就冒出了芽,長高了一截,或是開了花。你開始學着換一個角度,以植物的“眼睛”來看待時間的流逝,那種感覺,會讓自己不再那麼以自我爲中心,於是會鬆一口氣。
另一個事情,要感謝我一個朋友。她讓我在覺得自己頂不住的時候,可以給她打個電話。我後來回想,這番話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解放。我從小的成長環境都是“男兒有淚不輕彈”,談起來其實也懂,男性氣概的毒害,我們會把什麼事情都壓抑着不說當作“這才叫男人”,才叫有擔當。但事實上,當你都垮掉了,你還擔當個啥呢?
關於這個我也想到《近乎正常》裡爸爸的角色,他一直撐着那個家,爲戴安娜求醫,爲女兒操心,他也是選擇了壓抑自己的情感,不去和別人傾訴,所幸劇的最後,他也接過了心理醫生遞過來的名片。
頭腦的問題和身體的問題一樣,都需要同等對待。
最後一個,算不上事情,而是一個事後的感想。那就是耐心,學會察覺自己的情緒,相信一切都會過去,有高峰就有低谷。
這些就是我在回程火車上的一段回想。
我的真實經歷。
1份名單
因爲《近乎正常》,回來上海後我整理出了幾本書,想過幾天做個書單跟大家分享。這當中有一本,叫《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一位抑鬱症患者講他自己的經歷。
書裡有個名單。作者說有時候瀏覽這個名單,會讓人感到安慰,因爲這個名單裡的人飽受抑鬱症的折磨,但他們的事業不乏美好。
我也想先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
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
哈莉·貝瑞(Halle Berry)
扎克·布拉夫(Zach Braff)
拉塞爾·布蘭德(Russell Brand)
弗蘭克·布魯諾( Frank Bruno)
阿拉斯泰爾·坎貝爾(Alastair Campbell)
金·凱瑞(Jim Carrey)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理查德·德萊弗斯(Richard Dreyfuss)
凱麗·費雪 ( Carrie Fisher)
F·S·菲茨傑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斯蒂芬·弗雷 ( Stephen Fry)
朱迪·加蘭(Judy Garland)
喬恩·哈姆(Jon Hlamm)
安妮·海瑟薇 ( Anne Hathaway)
比利·喬(Billy Joel)
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亞伯拉罕·林肯(Abrabam Lincoln)
沃夫夫·阿瑪迪斯·莫扎特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阿爾·帕西諾(Al Pacino)
格溫妮絲·帕特洛(Gwyneth Paltrow)
多莉·帕頓(Dolly Parton)
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
克里斯蒂娜·裡奇( Christina Ricci)
特迪·羅斯福 (Teddy Roosevelt)
威諾納·賴德(Winona Ryder)
波姬·小絲(Brooke Shields)
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hulz)
本·斯蒂勒(Ben Stiller)
威廉·斯泰隆((William Styron)
艾瑪·湯普森 (Emma Thompson)
烏瑪·瑟曼 (Uma Thurman)
馬庫斯·特雷斯柯西克(Marcus Trescothick)
路比·韋克斯(Ruby Wax)
羅比·威廉姆斯 (Robbie Williams)
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凱瑟琳·澤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
好了,今天想說的說完了,說得有點亂,既介紹了《近乎正常》這部劇,又說了點自己的經歷,還挖了個書單的“坑”……但我又覺得這樣纔對,說明我對這部劇的喜歡不只是停留在一個“觀衆“作評價的位置,而是希望它在現實中的迴響能夠繼續傳播下去,讓更多人都看到那束光。
所以,也推薦大家去看《近乎正常》。上週在北京已經演完了,這週會到上海,接下來還會去深圳和廣州。
我期待着大家看完這部劇後,如果喜歡,介紹給更多的人。
照例放上購票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小程序購票
此外,放上排期和卡斯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