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爲新主流大片開闢全新藝術路徑

文藝工作座談會十週年特別報道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檔,北京出品的電影《志願軍:存亡之戰》以8.05億元的票房成績,成爲檔期冠軍。事實上,“京產”電影近年來的亮眼表現並不罕見,電影《志願軍》系列、《長津湖》系列、《戰狼2》等一大批兼具思想深度、藝術高度和精神力度的北京出品電影作品脫穎而出,將新主流電影推向了一個高峰,描繪新時代的精神圖譜。

正如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所說,“北京出品”已經不僅僅是早年間的“京味”電影,而是成爲講述中國故事的“中國電影”代表。

核心意義

樹立電影工業化新標杆

中國影史票房總榜冠軍位置至今依然被一部“京產”電影所佔據,它就是《長津湖》,總票房爲57.75億元。

作爲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精品力作,電影《長津湖》重現了70多年前那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影片由中宣部和國家電影局推動,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策劃,博納影業集團和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打造。《長津湖》以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爲背景,以英雄團隊“穿插連”戰鬥行動爲主線,選取戰爭中的重大事件、典型場景、主要行動和代表性人物,將抗美援朝精神生動形象地呈現在觀衆面前,深刻詮釋了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再度將主旋律電影的品質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和領域。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電影《長津湖》出品人及總製片人於冬介紹,《長津湖》經過五年多的劇本打磨,兩年多的細緻籌備,超百公里的戰役戰術設計,動用了超過7萬人次羣衆演員的參演以及近百家後期特效製作公司的技術支持,終於將這一部13萬字的劇本精雕細琢成一部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鴻篇鉅製。

於冬認爲,《長津湖》對中國電影產業最核心的意義,在於樹立電影工業化新標杆,“《長津湖》的特效、製作、類型化敘事均達到全球頂級水平。影片片尾字幕將近8分鐘,列出了1.2萬名工作人員的名字。主創和幕後陣容都非常強大,有超過100家全球特效公司在爲這部電影服務。電影裡每個人物的造型、行爲、情感的設計和實施,都至少做了10輪以上的測試,用上千幅圖紙固定下來,以便在拍攝中能夠準確完成所有細節。”

《長津湖》組建了以黃建新爲總監製,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重量級導演聯手,吳京、易烊千璽、朱亞文、李晨、胡軍、段奕宏、韓東君、張涵予等衆多實力派演員共同參與的主創陣容,精銳班底各展所長,碰撞出統一的敘事與美學追求。影片拍攝時,劇組上下一心,以超強的“戰鬥精神”頻頻突破極限,讓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黃建新感嘆:“三位導演一見面就討論溝通拍攝的事,工作人員和演員也都時刻保持着戰鬥狀態,這種濃厚的創作氛圍是在很多劇組中看不到的。”劇組曾遭遇接近-30℃的超低氣溫考驗,更曾直面沙塵暴、冰雹等惡劣天氣的挑戰。

影片總監製黃建新從事電影工作40餘年,仍然感慨這部影片的拍攝難度:“這個戲的難度太大了,已經超出了我的經驗範疇。每天動輒幾百上千人,有時算上工作人員有六七千人在現場工作。而且有大量的夜景,難度非常非常大。這一系列都超出我們拍電影的常規工作範圍。”

強大共鳴

展現文化認同和自信

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鬥。不同於好萊塢戰爭片,《長津湖》展現的是獨屬於中國人民的情懷。有網友曾問電影《長津湖》有沒有“彩蛋”,有人這樣回答:“當你走出影院,看到我們今天的生活,山河無恙,就是最大的‘彩蛋’。”可見人們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共鳴與觸動。

正如於冬所說,一部電影的成功,一定是對現實生活有觀照的,與當下的觀衆產生強大的共鳴性,“今天的中國觀衆更希望銀幕上的英雄是中國人的英雄,更希望在銀幕上看到中國人的情感故事。這種自信心和文化認同的背後,其實就是我們祖國的強大和人民心中的幸福感。”

陳凱歌說:“形象地說,抗美援朝戰爭,猶如一顆照明彈或信號彈,升上了上世紀50年代的夜空,照亮了這個國家的前途。在好萊塢的電影中,你不會看到一個飽受壓迫的民族,‘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這在好萊塢電影裡面是看不到的。”

《長津湖》系列電影可謂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整個中國電影的一次全行業的合力託舉。這個系列的成功爲新主流大片的創作開闢了一種全新藝術路徑——既能夠忠於歷史、不拘細節,又能夠達到視聽語言的創新和製作水準的升級,從人性深度呈現家國話語體系的多元性和深度。這種貼近時代主題的創作趨勢得到了心靈的共鳴和認可。

不懈探索

新主流電影帶動大盤增長

在中國電影人的不懈探索下,新主流電影屢屢帶動大盤增長。近幾年的國慶檔,頻頻有主流大片領跑的身影。僅僅在2021年,中國新主流影片有30部之多,成爲“中國敘事”的最佳載體。張藝謀導演的諜戰片《懸崖之上》、“中國勝利三部曲”之一的《中國醫生》、重現李大釗從容赴死革命經歷的《革命者》、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守島人》以及《1921》等。這些影片都在創作中不斷尋找到與當下觀衆的“對話”,契合中國觀衆對於中國故事和價值觀的認同。而從2019年以來,《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長津湖》《萬里歸途》《志願軍:存亡之戰》等主流大片成爲國慶檔絕對的領跑者,成功帶動了重要檔期的電影大盤增長。

電影《長津湖》的火爆更是在全社會範圍內掀起了一場“長津湖效應”。有的觀衆自發前往烈士陵園弔唁獻花,有觀衆在家自制凍土豆,體會當年志願軍戰士歷經的艱苦,互聯網上也掀起了全民致敬志願軍戰士的熱潮……無數觀衆用最質樸的方式分享着電影帶來的感動,表達對“最可愛的人”的誠摯敬意,電影《長津湖》激發了電影市場、文化市場的熱度,爲社會文化生活注入巨大的活力。

可喜的是,《長津湖》之後,現象級的新主流大片依然在不斷涌現,進行着自我挑戰與題材刷新,契合了中國電影觀衆對於本土題材、本土心靈的需求,用細膩的中國敘事、感人的家國情懷,將向上向善的能量注入觀衆內心。

文/本報記者肖揚統籌/李洋

聲音

“京產”新主流電影完全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長津湖》《戰狼2》等京產“現象級”作品的出現,不僅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電影市場、電影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起到了普及電影文化的作用: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價值觀通過這些電影得到了傳播和深化。

北京市文聯副主席黃建新:《長津湖》等京產新主流電影是中國人拍的,片中對待戰爭、和平的態度,對待兄弟姐妹的態度,完全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胡智鋒:《長津湖》做到了青春態的轉化,找到了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象和故事;生活態的轉化,非常有生活質感,讓觀衆感覺接地氣;英雄態的轉化,把過去年代的英雄轉化成今天人們所接受的英雄態,非常質樸,讓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