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倉”是有福氣?不痛不癢,但別亂擠
45歲的張大姐(化姓)出生時,右耳前有一小小的圓孔,親朋好友都認爲這是“聰明洞”“富貴孔”,是有福氣的象徵。
平時這個小圓孔不痛不癢,就偶爾會有白色的黏稠分泌物排出,張大姐也沒當回事,坦然接受這身體上的“與衆不同”。
耳邊小洞發紅腫脹
醫院一查竟是感染了
近日,張大姐發現這個小孔周圍皮膚髮紅腫脹,並伴隨明顯的疼痛,便急忙趕往醫院耳鼻咽喉科就診。
“醫生醫生,快幫忙看看,我耳朵小孔這邊腫起來了,好痛啊!”一踏進診室,張大姐就焦急說道。
醫生仔細詢問病史並查體,確診爲“先天性耳前瘻管伴感染”。考慮瘻管內膿腫已形成,醫生予以切開排膿,放置引流紗條,同時給予抗感染治療。
醫生介紹,這是胚胎時期耳朵上應該閉合的地方沒有閉合好,在皮膚表面留下一個小孔或者小凹陷,民間俗稱“耳倉”“聰明洞”“富貴孔”等。它是臨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遺傳性外耳疾病,是由於胚胎時期發育不全所致。
“瘻管口多見於耳輪腳前,少數出現在耳輪的後上邊緣、耳屏及耳垂等,多爲單側,也可爲雙側。”醫生說。
“耳前瘻管看似表面只有一個小孔,其實瘻管內部結構複雜多樣,分佈着長長短短的管道,瘻管遇到堵塞或擠壓則可能會引發感染。”
瘻管感染會“捲土重來”
醫生建議手術切除
經過近一個月的換藥及消炎治療後,張大姐右耳前瘻管感染基本得到了控制。誰知半個月不到,瘻管感染“捲土重來”,甚至紅腫範圍更大,醫生再次對張大姐進行了排膿及抗感染等治療。
“這麼多年了,這個小孔一直相安無事,沒想到這次發炎感染後這麼嚴重,反反覆覆何時是個頭啊。”張大姐苦不堪言。
醫生提醒,瘻管一旦發生過一次感染,後面就有可能會反覆發作,他建議手術切除瘻管以絕後患。
先天性耳前瘻管主要分爲單純型、分泌型和感染型。
單純型的瘻管 一般不會分泌及發炎,無需特殊處理;
分泌型瘻管 會分泌出一些白色、有臭味的黏稠物,可能伴有瘙癢感;
感染型耳前瘻管 常在分泌型耳前瘻管合併擠壓後產生,感染後局部發生紅腫熱痛、流膿,有可能會反覆發作形成瘢痕,這時就要控制感染後進行手術治療了。
“總之,耳前瘻管無症狀時無需治療,一旦出現嚴重感染最好手術治療,完全摘除瘻管是防止復發的唯一有效途徑。”醫生說。
“耳倉”不是什麼大問題
只需預防感染
醫生表示,有先天性耳前瘻管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平時需注意預防感染的發生。
01
避免揉搓或擠壓
經常揉一揉孩子的“聰明洞”,會變得更加聰明?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而且極易引發細菌感染。
如果發現瘻管口有分泌物,切勿自行擠壓或者伸入針狀物體清理,可用碘伏棉籤輕柔擦拭洞口表面。
02
保持耳部清潔乾燥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耳部衛生,保持耳部乾燥。如果耳朵周圍有水,用棉籤擦拭就可以,但不能太用力。
03
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飲食上宜清淡,儘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海鮮、飲酒等;加強身體鍛鍊,增強機體抵抗力。
04
發生感染及時就醫
如果瘻管口出現皮膚紅腫、疼痛,伴有膿性分泌物滲出,則提示有急性感染的可能,需儘快前往醫院就診。
來源:人民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