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71型重症與高血糖有關 幼兒感染後吃布丁果凍應適量

國衛院研究發現,病毒誘導宿主產生高血糖現象,可能是病毒藉以控制宿主複製病毒的重要機制。記者賴昀岫/攝影

臺灣曾在1998年爆發腸病毒71型疫情,當時有405例疑似感染腸病毒後併發重症的個案,其中78例幼童死亡。國衛院動物研究指出,感染後若出現高血糖,可能在病毒感染後產生腦幹發炎。建議家長,當幼兒感染時食慾不佳,雖然並未禁止,但應留意份量,不要給與幼兒過多含糖飲料、布丁或果凍等,避免血糖上升,增加重症風險。

腸病毒71型是一種可感染神經細胞的病毒(嗜神經病毒),當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會併發重症,患者一般會出現腦幹腦炎,藉由神經性肺水腫引起心肺衰竭,病程發展快速,可能在數天內致死,高血糖在嚴重感染期的病人是一很常見的現象,但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賴瑞華,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周彥宏等人合作,利用具有人類腸病毒71型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受體hSCARB2感染此病毒,探討發生重症的原因。

研究團隊發現,具有病毒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在感染此病毒後血糖水平顯著升高,胰島素水平則下降,此與人類感染後的情況類似。

爲了解高血糖可能的影響,研究團隊對實驗鼠注射胰島素,調降血糖水平,不僅顯著提高小鼠存活率,還減少腦幹中的病毒量,顯示病毒誘導宿主產生高血糖現象,可能是病毒藉以控制宿主複製病毒的重要機制,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發表在疾病診斷與治療知名學術期刊《Theranostics》。

莊志立指出,微小核糖核酸可能跟高血糖調控機制有關,發現病毒感染引起的高血糖,會誘發的腦幹中微小核糖核酸miR-206的表現,miR-206會關閉宿主的蛋白表現機制,並啓動病毒複製,也就是利用蛋白表現機制表現自己的蛋白,形成惡性循環,當病毒上升、微小核糖核酸增加,就可能加速病毒進入大腦重要機制。

莊志立指出,若抑制miR-206活性,可減少病毒量和感染引起的神經損傷,顯示miR-206在此病毒的神經毒性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另外,感染腸病毒往往會伴隨劇烈的喉嚨痛,不少家長會給讓小孩吃布丁、冰淇淋等食物,舒緩喉嚨痛帶來的不適。莊志立提到,這項研究強調了控制血糖對減少感染引起嚴重併發症的重要,爲預防出感染後出現腦並症,建議家長給幼兒甜食要注意份量。

莊志立建議,當幼兒感染時若食慾不佳,家長應不要給與幼兒過多的含糖飲料、布丁或果凍等,並留意幼童的血糖值,避免因血糖的上升,增加重症的風險。他強調,並未禁止,但應留意份量,避免吃下太多甜食,導致血糖上升。

是否要針對腸病毒重症患者,進行臨牀血糖變動檢測?莊志立說,的確有這樣的呼籲,認爲重症患者應監測血糖值。國衛院副院長、糖尿病權威許惠恆補充,腸病毒71型的患者被送到醫院時,本來就會監測血糖、血壓、心跳、意識等,但研究發現血糖是相當重要的指標,後續仍待相關研究,找出控制的合理血糖值,避免重症發生。

未來是否可藉由注射胰島素,控制腸病毒患者?莊志立說,在未經嚴謹臨牀試驗之前,沒有做這樣的建議,因爲過高的血糖會造成病毒上升,過低也可能會猝死,所以貿然使用胰島素治療,其實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

小朋友得到糖尿病的比率相對少,但糖尿病卻是許多高齡族羣的慢性病。許惠恆提醒,有些案例是孫子在學校感染腸病毒,回家又傳給家人,若阿公阿嬤有糖尿病,重症風險可能隨之提高,需要特別留意。

腸病毒疫情處流行期,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上週門急診就診計1萬7967人次,較前一週的1萬7128人次,上升約4.9%,研判國內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但是上週並無新增腸病毒重症,下週疫情預期持平發展。

國衛院研究顯示,具有腸病毒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在感染病毒後血糖水平顯著升高,胰島素水平則下降,此與人類感染後的情況類似。圖/國衛院提供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提醒,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家長應避免讓孩子攝入過多糖份。記者賴昀岫/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