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不實敘事

(圖/新華社)

耶魯大學教授羅奇的新書《意外的衝突》繁體中文版最近在臺問世。書中主要想闡釋美中兩大國對於彼此的不實敘事,可能加深誤解,造成敵意螺旋上升,從而使本應合作互利的關係釀成意外的衝突。

曾長期擔任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亞洲區主席的羅奇被外界認爲是中國通,他對美國政客關於中國的不實敘事認識較深。書中提到,美國政府以包括貿易不平衡、智慧財產權、網路安全、人權等理由,施加各種制裁手段打壓中國經濟與企業發展。以貿易爲例,美國對106個國家出現多邊商品貿易逆差,但不實敘事的責任卻主要推給中國大陸,企圖以對其施加額外關稅縮減逆差。

然而關稅戰3年,對中國大陸逆差微降,但對他國的逆差卻激增。顯然美中雙邊貿易談判並未解決美國存在多邊貿易逆差的結構性問題:過度消費,儲蓄不足。遲遲不撤銷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相當於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額外加稅,因爲是他們(而非中國出口商)被迫繳付進口稅。這無疑也是令美國核心通膨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實敘事簡單好用,說久了連自己都會相信。即使後來被證明不符事實,也可以很快換套論述。例如這兩年美國國務卿、商務部長、財長,甚至歐洲政經高層接踵訪華,明顯已經不再用貿易不平衡的說詞,連新疆強迫勞動、侵犯智慧財產權、網路安全等都不在嘴邊絮叨,而是出現了「去風險」與「產能過剩」的新說詞。而且,就像中央廚房產出的說帖一樣,去年所有的歐美高官異口同聲「去風險」,今年又衆口一詞的「產能過剩」。

但結構調整未變,一切內容還是新瓶舊酒。歐美「去風險」搞「友岸外包」,那中國企業就遷移產能到墨西哥、越南、印度等歐美的友岸。這番操作,換了生產地標籤但一切未變,不是如同「國王新衣」自欺欺人嗎?

今年的敘事「產能過剩」也一樣搞笑。經濟學裡所謂的產能過剩意味着供給大於需求,既然中方在新能源電池、太陽能板、電動汽車產能過剩,那就應該降價以刺激消費,達成市場供需平衡狀態吧?然而美國恐怕並不想要中國商品降價,而是希望中國加價讓美國同行企業得以競爭吧?所謂的「低價傾銷」是無稽之談,因爲中國出口的「新三樣」都比大陸內部售價爲高。至於政府補貼更是令人丈二金剛,美國不是也立法補貼新能源產業,就是爲了防止「全球暖化」的減碳目標嗎?

不實敘事充滿謊言,但卻曲解國家真正至關緊要的議題。不實敘事往往看似極有道理,民衆難以分辨真假便輕易相信,但不實敘事會造成施政的過失,令原本想要轉移的問題惡化。

美國對中國連番的不實敘事看來熱鬧,卻一點也無助於國內問題的解決。日益擴大的財政與貿易赤字,日益惡化的國內基礎建設,貧富懸殊加劇造成的毒品氾濫與治安惡化,這些裂痕都在腐蝕大國國力,美國真正能直面自身問題、具有領導力的政治家到底何在?(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