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炎裕專欄-利率正常化考驗空頭支票公司SPAC

SPAC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本質就是空殼公司,成立目的就是透過IPO募集資金,然後透過併購企業幫助該企業上市賺大錢,當然反過來看也行,企業擔心錯過股市榮景急着IPO時會找上SPAC借殼,SPAC上市途徑被稱爲「IPO 2.0」。

SPAC發起人會獲得20%股份。剩餘股份搭配認股權找尋專業投資人加入,SPAC發起團隊唯一任務就是二年內用募集到資金找尋併購標的,完成收購後,發起人股份會轉換成1~5%的目標公司股份,且不受閉鎖期限制。

傳統IPO需要花上數年時間整理公司營運準備財報與相關文件,但SPAC上市僅需一半時間,以前SPAC上市是以體質不好的公司爲主,但最近二年參與者增加大資金投行也加入,成爲最受歡迎的金融創新,2021年全年241家公司SPAC上市,籌集820億美元資金創新高。

SPAC興起的另一原因是『估值』,未上市公司每增資一輪,估值就暴漲,有些連IPO資格都達不到就已經是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以上),必須利用SPAC管道加速IPO,讓大股東得以套現。

傳統上一家公司上市代表公司進入穩定獲利,外部投資人願意成新股東,而大股東也可開始實現獲利,後來「帳面虧損」的科技股上市是着眼未來獲利高成長預期支撐,現在也已成爲市場可接受的共識,例如網通、電動車等。而SPAC IPO本質是空頭支票,投資者賭的是管理團隊正直與才能,但也多成爲套利或是新金融詐欺工具。

海瑟威副董事長蒙格早在去年2月就批評SPAC:「這種對未知企業的瘋狂投資,是令人惱火的泡沫跡象。」去年3月宏碁董事長陳俊聖預言全球通膨正在發生,他指出通膨有四件事,首先證券市場會有訊號,比方全世界最特別現象是SPAC,第二是房地產價格會動,臺灣中南部上漲,第三是原料銅、鋁及運費上漲,第四就是終端產品漲價「消費者就有感了,通膨也成局了。」

利率正常化的白話文就是將連續升息,今年以來,高本益比的科技股股價哀鴻遍野,主因就是30倍以上的科技股不再被視爲高成長與理所當然,沒有獲利的公司更成爲法人機構優先處理持股的重點。

超高本益比的SPAC備受考驗:一則SPAC成立時間不長,實際營運能力尚待考驗,市場資金盲目追捧意願大幅降低;二是超高本益比本來就是SPAC經營團隊路演時的重點,集中在新科技、綠色能源、生技、金融創新等輕資本密集產業。

幾個SPAC重要案例,其一,全球首間公開上市的商用太空旅行公司維珍銀河在2019年透過SPAC方式與帕利阿皮蒂亞股票合併,把股票代號改爲「SPCE」後股價一度衝高至54美元,2021年創辦人布蘭森風光搭太空船出遊然後宣佈增資,但維珍銀河股價持續大跌市值縮水,目前已跌破10美元,主因是CEO與創辦人減持股份。

其二,氫燃料電池卡車製造商Nikola於2020年3月被Vecto IQ併購上市,股價一個月內暴漲六倍市值300億美元;但連串造假事件爆發後,Nikola股價自高點下跌九成。

其三,「特斯拉殺手」Lucid Motors被SPAC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購併上市,Lucid Motors是亞馬遜貝佐斯和特斯拉穆斯克的意氣之爭,因爲亞馬遜直接挹注業績,Lucid股價尚能維持40美元附近,而另一家法拉第未來(FFIE)股價則從20美元暴跌到5美元。

其四,Grab是東南亞最大叫車平臺,服務範圍包括即時共乘、外送、出行服務,甚至整合到金融服務。2021年底以SPAC模式上市後,Grab三個大股東Uber、軟銀和滴滴出行都想套現,Grab股價表現下跌悽慘,什麼都「抓」不到。

我國金管會2021年底定調暫不考慮引進SPAC制度,理由是美股主要是法人機構投資者,而臺股投資者七成爲自然人,雙邊投資環境不同與SPAC監管顧慮等因素下,而且臺灣國會計規則是規定企業評估價值採「帳面價值」,但SPAC最重要的是找到未上市櫃加計未來成長空間的「估值」,所以部分企業只能到美國SPAC模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