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腦脊髓液可為失智症分級 精神科名醫論文登國際期刊
精神科醫師許景琦等人的「腦脊髓液生物標記」研究論文刊登於今年4月「國際分子科學期刊」。記者趙容萱/攝影
國內精神科名醫、臺中市維新醫院院長許景琦等人「腦脊髓液生物標記於正常認知、輕微認知缺損及失智的病人間之差異」研究論文,利用大數據分析發現,透過腦脊髓液的蛋白質除以類澱粉沉積,可爲失智症認知分級,且較日人田中耕一所提的正子攝影鑑別法研究的診斷費要便宜約30倍,爲治療早期失智症患者啓發新契機。這篇論文刊登在今年4月國際知名的「國際分子科學期刊」。
許景琦說,他取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發表的「臺灣精神病患人球現象之研究」獲彭博公共衛生學院評爲2016年最佳論文。這是他的第二篇研究論文,早在30年前任職高雄榮總即有研究發想,直到近年有了大數據分析,才完成這項研究。
他指出,感謝中山醫學大學健康數據科學中心、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及清華大學指導教授們協力,以美國國家阿爾茲海默氏症聯絡中心20多年來蒐集到的4萬6513個案例,找出1896個案例符合實驗對象,對照神經精神盤點問卷發現,蛋白質除以類澱粉沉積能夠直線反映失智病人的認知分級。
許景琦說明,日本的田中耕一在2018年曾發表阿茲海默症研究報告,以正子攝影與腦內類澱粉的沉積檢測失智程度,而他的研究爲直接用腦脊髓液,可達一樣的診斷目的,診斷費用更低,約爲數千元,較正子攝影法還要便宜約30倍,未來可運用在早期失智症檢測上,有利於醫師診斷與精確用藥,延緩病況惡化。
許景琦說,身爲該論文第一作者,他將在今年12月參加在巴黎舉行的科學論壇,並擔任國際精神衛生及精神醫學會議裡同題目的主講人,他要求主辦單位在會場懸掛臺灣國旗,並播放臺灣民謠「安平追想曲」來紀念曾祖父過去在臺南七股以扁擔挑鹽的生活,獲巴黎主辦方認同與感動,並同意播放充滿臺灣味的歌曲。
精神科醫師許景琦(前排右三)等人的「腦脊髓液生物標記」研究論文刊登於今年4月「國際分子科學期刊」。記者趙容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