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忽:失眠+「這原因」 失智風險較常人高3倍
知名英語集團顧問侯先生曾因失眠合併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COMISA),睡眠呼吸中止次數達42次。記者賴昀岫/攝影
全球每3秒有1人失智,醫師指出,失智症有退化性、血管性、混合型等型別,胸腔科醫師指出,睡眠障礙會提高失智症風險,因爲睡眠品質變差就無法睡太深,會造成「睡眠剝奪」,導致β澱粉樣蛋白、濤蛋白等失智症因子無法排除,演變爲阿茲海默症,且失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經常合併發生,建議失眠時進行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
知名英語集團顧問侯先生前年確診新冠後,引發失眠後開始服用安眠藥,有時吃了2顆安眠藥依舊睡不好,也曾一年發生兩次「帶狀皰疹」,也容易出現倦怠、心律不整,以及夜尿等,甚至出現短暫失憶,也尋求西醫和中醫的鍼灸、湯藥治療。
直到侯先生今年經睡眠檢測後,發現是失眠合併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COMISA),睡眠呼吸中止次數每晚達42次,血氧最低降至82%,他拿到報告還不相信,「我也不胖,脖子也不粗,懷疑這是不是我的檢查報告」。
工研院國際策略發展所張慈映副所長指出,失智症是全球公共衛生需優先解決的關鍵議題,全球每3秒新增1位失智症患者,2050年將達到1.4億人,臺灣罹患失聟症患者達37萬人,65歲以上盛行率爲8%、80歲以上盛行率爲20%,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患者爲70萬人。
超過8成民衆有睡眠困擾,失眠爲最常見臨牀症狀,張慈映說,最多民衆煩惱睡眠品質,近3成民衆睡眠時間過短,有四分之一的民衆自評感到睡眠差,卻有高達4成有睡眠困擾的民衆,未積極改善睡眠問題;有睡眠困擾但尚無臨牀症狀者中,有半數無就醫意願,且以高齡族羣爲多。
林口長庚感染及免疫科主任莊立邦表示,研究顯示失眠與睡眠呼吸中症存有高機率的共病可能(COMISA),有30%到40%的失眠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COMISA個案的失智風險較常人高3倍。
莊立邦說,失智症屬於一羣大腦疾病的統稱,除記憶力衰退且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含語言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爲如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等,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失智可能改變性格」。
針對幾大常見的失智症,莊立邦表示,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爲主,爲神經退化性疾病,早期病徵爲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路易氏體失智症除認知障礙外,常見較明顯的精神症狀,如幻聽、幻覺、疑心妄想等症狀,早期就可能會伴隨着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跌倒等現象;額顳葉型失智症,以侵犯腦部額葉及顳葉爲主,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爲控制力的喪失,或如表達困難等語言漸進性退化現象。
但失智症不等於老化,針對兩者的差異,莊立邦指出,「失智」會完全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也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老化可事後想起,之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部分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
臺灣睡眠醫學學會醫師周昆達說,年輕時就失智的個案,很多都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導致,且會表現在心血管疾病上,這些患者打鼾比率高,但民衆往往會失去戒心,認爲這樣纔是睡得好,打鼾有聲音是呼吸道結構狹窄,代表已經影響到睡眠品質,小朋友的打鼾要更積極處理,如發現打鼾就要就醫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