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手錶粘在高鐵車窗上」,成了新一代的別吞燈泡?
新的燈泡已經出現。
「別往高鐵玻璃上貼智能手錶」,已經成爲如今最火的「別吞燈泡事件」。
這股風潮再度證明一件事:
無論什麼形態的燈泡,都攔不住人類的手欠。
我在之前,就總結過達成「別吞燈泡事件」的三要素。
1.嘗試門檻低。
2.後果嚴重,但又沒有那麼嚴重。
3.明確警告不要嘗試。
任何一件事,如果能集齊這三種,那基本就完了,可以燈泡了。
而這幾天的手錶事件,正是其中之一。
事情起因,則是有人不小心發現,智能手錶可以粘在高鐵的玻璃上面。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判斷這些開闢者發現這個現象時的精神狀態,和具體的契機。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事還算挺新鮮。
所以它很快引來許多後來者再度驗證。
於是在事情被傳播的不久後,高鐵上便開始出現這種新鮮場景:
不少人戴着智能手錶,但不看時間,只將其貼在玻璃上。
一副想讓電子設備看看風景的樣子。
由此前線開始傳來不少戰報:
此事屬實。
儘管這個小技巧不能說它有點用處,只能說它有點問題,但還是架不住人們的好奇,陸續讓更多人開始高鐵手錶貼玻璃。
乘務員看了都不知道該不該警惕。
讓不知情路人直懷疑是不是現在手錶已經能太陽能充電了。
不過在這段時間內,這件事其實還算一種小衆行爲,試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可轉折也遂而來了。
只不過不是因爲人們發現它另有妙用,而是一些比較慘的案例出現了。
有人拿不下來了。
有些高鐵貼手錶的嘗試者,在抱着嚐鮮的心態照做之後,發現手錶黏在了玻璃上,而自己半天拿不下來。
於是緊急在網上發避雷帖:智能手錶會粘在高鐵玻璃上下不來,千萬別試!
這“千萬別試!”一出,慘烈案例在前,事情得到了順理成章的發展。
嘗試的人,大量增多。
抱着經典的「怎麼個事」心態,懷揣着「我可不信」的想法,小衆現象變了。
成了大衆手欠。
大批人加入了高鐵手錶貼玻璃的隊伍。
引出了大批相關帖,還真有不少人也拿不下來。
於是一時之間,新燈泡的盛世,來了。
一茬一茬的加入者接連倒下,接連發布“真拿不下來了,別試”的警告。
但一例例警告又如興奮劑,吸引更多圍觀者加入。
好在它未造成大規模影響。
畢竟正好近期坐高鐵的人,又看到這個消息的人,究竟還是少數。
此燈泡的嘗試門檻,還算是比較高的。
直到既機靈又手欠的人察覺,既然高鐵的玻璃能粘,那我家的玻璃鏡子豈不是也能粘?
由此開始,又出現了更多勇者。
所以最近如果你看到有人拿智能表隨時隨地猛杵玻璃鏡子,可以不用特別疑惑。
沒什麼大事,主要是閒的。
只不過要論此次燈泡的難度評級,其實和“吞燈泡””腳趾塞手鐲”這種T0事件還是沒法比的。
因爲智能表粘玻璃的牢固程度,其實沒人們想象中的那麼誇張。
主要問題,其實出在手錶貼的膜上。
如今大部分戴錶的人,都習慣給錶盤貼膜。而水凝膜,則是不少人的首選。
會牢牢吸在玻璃上的,只有貼了水凝膜的手錶,裸表和其他膜就沒這個功力。
之所以會拿不下來,大概率是水凝膜給粘住了,以及真空吸附力的作用。
並且,它也絕達不到死也揪不下來的效果。
網上雖然有許多人發了一些手錶愣是給扽壞了的照片,但其實大部分都是隨便找的網圖,和這個燈泡沒啥關係。
比如這種
不少人確實會一度“拿不下來”,但主要原因應該還是方法不對,力氣也小了——畢竟涉及電子產品,薅的時候不敢用力,也是正常現象。
其實只要拿的時候稍微旋轉一下,或是用身份證翹一下邊,想拿下來還是輕而易舉的。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
雖然這次的新燈泡,滿足了不少人的逆反心理,但由於「後果嚴重」和「嘗試門檻低」這兩項都略低於燈泡類事件的平均值,且有不少誇大成分,所以作爲新燈泡來說,還是沒太大“發展”潛力。
畢竟燈泡的魅力,更多還是在於,在無盡的僥倖心理中,探索看似不可能的邊界。
所以非常不推薦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