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退! 林佳龍再拋首都文化治理政策

林佳龍(取自林佳龍臉書)

民進黨臺北市長選舉佈局進入倒數,爭取提名的前交通部長林佳龍今天再拋首都治理的文化政策,並提出都計有文化、對話有文化、空間有文化、內容有文化、教育有文化及交流有文化等六大治理方向,勾勒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軸,盼帶動臺北新文化生活運動。

林佳龍今天推出他首都願景12門課中的「文化治理篇」表示,首都發展若少了蓬勃的文化力,城市的自我與靈魂必然不完整。當文學、電影、音樂、表演、視覺策展,成爲市民的日常話題,那會是首都美好的生活場景,也自然會提升城市的集體素養,要達到這樣的樣貌,文化要能與生活緊密結合。

因此,他認爲,城市文化治理不侷限在現有文化局的行政分工上,而是在施政上強調文化領政。他以臺灣人所重視的飲食文化爲例,近年在臺北竄起的咖啡店、茶館、創意料理,已成爲庶民文化崛起重要的場域,臺北正在創造屬於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

林佳龍表示,一座城市只會因文化而偉大,主流、非主流、大衆、小衆文化,都該各自精采。透過文化生活,臺灣能進一步建立自我,並立足世界。因此,文化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最是該被首長重視的面向。

他說,首長應致力於提高城市文化預算比例,並能察納民間的意見,制定寬廣的文化政策。以臺北市預算一年約1700億來算,假如多提撥1%的預算用於文化上,每年首都可增加17億的預算。

然而,若要以文化作爲城市治理的主體,形塑城市性格的元素,發展對外行銷的文化品牌,他認爲,每年增加17億的預算,也是杯水車薪。因此,唯有提高全體行政部門的文化觀念及預算,才能逐漸達成文化治理的目標。

他希望透過文化空間的塑形、人文歷史的傳續與文化發展的行動,提出文化內容、文化空間、文化產業的立體化文化願景,打造更好的 Taipei Plus城市,期盼臺北再次因文化而偉大。並提出六大治理方向,盼帶動臺北新文化生活運動。

一、都更有文化:未來都市更新的計劃,應先提出社區創生的計劃,以街廓或社區爲單位推動都市更新,納入文化生活遠景、文化資產保存及文化公共參與機制,在臺北都市轉型的過程,強調文化先行的基本觀念。

二、對話有文化:主張召開大型「臺北城市文化會議」及周邊活動、並以文化爲題制訂臺北主題年。市政府應每年編列預算辦理,讓民間意見交鋒,邀請各局處首長入席聆聽,歡迎文化界的力量,參與改變城市治理思維,共同制定文化政策。

三、空間有文化:爲發展城市街區文化及擴大文化場館功能,他勾勒「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軸」,從最北的北投到最南的文山;從最西的萬華、大稻埕到最東的南港延伸。以人文歷史爲縱深,由點到線至面,串聯臺北舊城街區到新創基地。在十字軸上可運用的閒置空間,也須妥善運用,並優先考慮獨立文化的需要。

四、內容有文化:檢視現有鼓勵文化內容的方案,強化補助,並與文化部「文化內容策進院」交流合作,擴大首都文化內容的投資。

五、教育有文化:思考「文化體驗」的方案,讓親子共同參與文化活動。北美館長年投入在兒童藝術教育的耕耘,未來應有更多的預算,持續發展。

六、交流有文化:現有具國際能量與識別度之節慶活動,應擴大至盛會城市的思維,帶動文化交流及觀光價值。

林佳龍指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認爲,觀光與文化的結合是一種非常有利的經濟引擎,歐洲 50% 以上的旅遊活動都是由文化資產所帶動,也是觀光部門中成長最快速的部分,然而臺灣文化消費支出僅 3%,相對日本 8%、韓國 5.4% 卻來得低。

他認爲,臺灣應該充分藉由參加表演藝術的文化旅遊、參與慶典或其他文化活動、參觀歷史遺址與研究自然、民俗或藝術以及宗教觀光等旅遊活動,汲取新知識、經驗與體驗,才能滿足人們特定的文化動機與對多樣性的文化需求。他的治理願景,將致力於突破文化行政分工的單點思維,推動臺北新文化生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