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非標產品遭哄搶,信託“資產荒”愈演愈烈?

2021年伊始,部分非標信託產品遭哄搶。

但分析人士直言,類似這樣的“稀缺性”並不構成信託公司繼續依賴傳統非標業務而不加速轉型的基礎。

2月10日,記者從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處獲悉,2月1日至2月7日這一週,集合信託成立市場行情回落,募集規模出現下滑。同時,上週集合信託發行市場轉冷,產品發行小幅回落。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市場上出現部分非標產品被“哄搶”的現象。那麼,這是否意味着信託業“資產荒”再度來襲?未來這類現象是否會愈演愈烈?

收益率小幅走高

來自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上週共有265款集合信託產品成立,環比減少10.47%;募集資金163.62億元,環比減少40.55%。

對於上週集合信託產品募集情況下滑,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與春節長假有較大的關係。此外,上週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情況開始轉冷,這也意味着節前的發行高潮暫時告一段落。

具體來看,上週共有42家信託公司發行集合信託產品233款,環比減少13.06%;發行規模388.79億元,環比減少12.4%。

不過,上週房地產類產品發行情況依舊火爆,以137.4億元居首位。“考慮到目前信託公司此類項目儲備並不充足,房地產類產品或難以長期保持高發行態勢。”喻智對記者分析稱。

收益率方面,上週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爲7.06%,環比增加0.04個百分點;集合產品周平均期限爲2.5年,環比增加0.33年。

喻智表示,上週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收益小幅走高體現出非標類產品受到了投資者的歡迎。近期集合信託產品的收益走高,既可能受資金面收緊的影響,也有非標類產品如房地產類信託產品被火爆搶購的影響。

“資產荒”再度來襲?

對於部分集合信託產品出現“哄搶”的情況,業內人士是怎麼看的呢?

上海地區某信託公司財富管理部門從業人士告訴記者,在現階段的市場環境下,由於非標類資產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嚴格限制,部分底層資產較爲優質的集合信託產品更顯珍貴,確實會出現部分小額投資者無法像往常一樣成功購買的情況。

“但這只是現階段針對一部分產品出現的情況,並不意味着所有非標產品都可以閉着眼購買。”該人士強調。

金樂函數信託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市場情況來看,非標債權類項目確實是比之前更少了。根據資管新規,非標債權類信託屬於監管明確要求壓降規模的品類,總體規模下降明顯,逐步在被標準化產品替代。

“但需要注意的是,‘資產荒’本身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廖鶴凱指出,目前信託行業正處於轉換期,在這樣的情況下,“資產荒”可以理解爲大家以往印象中的優質資產可供選擇的數量並不多。不過,依然需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

另有不願具名的信託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儘管近期出現部分集合信託產品被“哄搶”的情況,但類似這樣的“稀缺性”並不構成信託公司繼續依賴傳統非標業務而不加速轉型的基礎。

信託業轉型提速

在市場環境變化和監管驅動的背景下,2021年信託公司業務模式的轉型大概率會有所加速。

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非標轉標”的指引下,對於資金信託業務來說,非標業務中的非標投資、標品業務中的標品融資和標品投資都是2021年及以後信託公司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研究室袁增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信託行業轉型的特徵主要表現爲對舊業務的出清,然後纔是新業務方向及模式的重大變化。舊業務模式的出清不排除持續數年的可能。

有分析認爲,對於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標品信託產品來說,在現階段,業績、品牌和投資者教育等因素對相關產品的募集影響較大。

廖鶴凱告訴記者,在2020年的市場中,“固收+”和標準化產品可以說是一大亮點,熱度也在持續提升,接受和推廣程度都有所加大。“對於信託公司來說,這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非標轉標的困難點在於信託公司在相關業務上的比較優勢不明顯,投入產出比降低。”廖鶴凱進一步指出,因此現階段還是在既有的業務範圍內做轉換。

記者 | 吳林璞

編輯 | 陳偲

版式 |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