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又“整活”,不能吃的“美食”也能供不應求? | 睡前聊一會兒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們,晚上好。
甘肅的“麻辣燙”、陝西的“肉夾饃”、山西的“刀削麪”、天津的“煎餅餜子”、蘇州的“大閘蟹”……看到這些,各位聊友是不是覺得今天要聊的是各地美食?非也。其實,這些並不是真正的美食,而是各地博物館最近推出的毛絨玩具。這些文創甫一推出,就在線上線下引起廣泛關注、搶購一空。這些小物件何以掀起大熱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必須要承認,最直觀的原因,莫過於可愛。毛絨玩具,大家並不陌生。小時候,遊樂場裡,套圈、射擊遊戲,獎品區高高掛起展示的超大娃娃,令多少孩子垂涎。如今,抓娃娃機不再被陳列在商場某個角落,而是開設起專門門店。這些毛茸茸、軟乎乎的玩偶,似乎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魔力,無論大小、形狀、顏色,任意組合起來,就能觸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跨越時間空間,俘獲心靈。數據顯示,2018年—2022年,我國毛絨玩具市場規模由64.29億元增長到71.56億元,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7.23億元。
毛絨玩偶的魅力毋庸置疑,但如此“盛況空前”確也罕見。與此前各種出圈的文創相比,這些美食文創最大的不同,不在其形式,而在其購買過程。“請挑選您想吃的,有西蘭花、娃娃菜、香菇……”“肉要肥的還是瘦點的?饃烤焦點還是軟點?湯汁多點還是少點?”這兩隻(大閘蟹)不錯,來看一下秤,足斤足兩,沒問題的話就給您用繩子綁好了。”原本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過程,摻入了一場足以以假亂真的表演,消費者一邊忍俊不禁,一邊又樂此不疲。有人說,有人陪着一起胡鬧,也是一種幸福。這種類似“過家家”的體驗,守護了消費者內心深處的童真,給足了消費者情緒價值。由此也不難理解,爲什麼網友紛紛感嘆,“對小學生來說太幼稚,對成年人來說剛剛好”。
從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銅奔馬玩偶,到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湖北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再到這些“美食”玩偶,各地博物館在毛絨玩偶上的創新不在少數。這些成功探索一方面培育了市場,助推了博物館“文創熱”,另一方面也讓文創團隊積累了諸多經驗。文物積澱的厚重文化,使這些產品有了超出玩偶本身的意義,而是成了一件文物、一座城市、一段文化的名片。而毛絨玩偶的親切、可愛,則能恰到好處的化解文物沉睡千年的距離感、冰冷感,讓展櫃裡的文物以一種輕鬆有趣的姿態,進入人們的視野、生活。用好毛絨玩偶這一載體,能取得1+1>2的效果,用更多方式講好想講的故事。
走進博物館購買文創產品的遊客,不僅僅是商品的消費者,還是文化的體驗者,更可以成爲特色的傳播者。各地的招牌美食早已美名遠揚,人們耳熟能詳,但同時,仍有一大批特色產品等待人們進一步發掘。在甘肅博物館“甘肅(不)土特產超級市場”,除了“麻辣燙”外,蘭州凍梨、給你打氣黃芪、杏運加倍李廣杏、贏麻了花椒、吃瓜羣衆白蘭瓜等玩偶讓不少遊客眼前一亮——“原來甘肅也有凍梨”“隴西居然是黃芪之鄉”“甘肅物產居然這麼豐富”。這些小物件,讓地方特產有了更大的展示舞臺,又猶如一塊塊拼圖,讓遊客對各地的認知更加具體而深入。幾張照片、幾段文字、一則視頻,藉助社交媒體,遊客的體驗成爲了地方文化最好的廣告,漸傳漸遠。
當前,我國旅遊消費加快向深度體驗轉變,人們更加註重精神文化享受。中消協發佈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指出,近年來,出現了消費者爲獲得某種情緒或情感的滿足而消費的現象。情緒已然成爲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當下,各地紛紛抓住這一波毛絨玩偶熱潮,爭相推出特色文創產品,豐富購買體驗。但翻看一些產品的評價,“沒有縫合好”“做工略微有點粗糙”“開線了”等反饋也不容忽視。情緒價值終究是附加價值,品質纔是商品的核心。在跟風“整活”之餘,從一次次文創出圈的成功經驗中汲取靈感,創新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式,纔是長久之道。
這正是:
毛絨玩偶何其多,文創勝出是爲何。
別出心裁講故事,豐富意涵是內核。
大家晚安!
(文 | 徐 之)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