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腸胃炎暴增16萬人 中醫師曝要「這樣吃」、鍼灸更有效

近期病毒性腸胃炎盛行,光上週就16萬人因腹瀉嘔吐等症狀就醫。(本報資料照片)

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鄭鴻強表示,近期病毒感染的腸胃炎除了能夠採取西醫治療方式外,也可透過「鍼灸」或「中醫藥物」控制。(馬光醫療網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近期病毒性腸胃炎盛行,光上週就16萬人因腹瀉嘔吐等症狀就醫,也有醫生表示,病毒性腸胃炎盛行率比年前增加至少5成,已成爲眼下最流行的急診病情。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鄭鴻強表示,近期病毒感染的腸胃炎除了能夠採取西醫治療方式外,也可透過「鍼灸」或「中醫藥物」控制;就中醫角度而言,飲食應避免刺激、冰冷的食物,並視病況採「漸進式進食」。

過完年後急診因病毒性腸胃炎就診的患者暴增到16萬人,症狀包含腹瀉及嘔吐,情況不容小覷;根據幼恩小兒科盧孝國醫師統計,南部高屏區腸胃炎患者由原本的2.45%上升到3.62%,漲幅明顯提高。

就西醫角度,腸胃炎原因可以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中醫師鄭鴻強則解釋,腸胃炎在中醫沒有明確的病名,發生原因多屬於「外感溼熱」、「內傷食積」以及「多食寒溼」,等同於白話的「感染」、「吃壞肚子」、「吃太冷」。

鄭鴻強說明,腸胃炎又可分爲胃炎及腸炎,當體當有不潔之物進入,「胃炎」會自動想把髒東西用「吐」的放方式排出體外,「腸炎」則會把髒東西用「拉」的方式排出體外。「胃炎」常見症狀就是腹痛、腹脹及想吐,「腸炎」常見症狀就是上廁所次數增加、排便性質軟並且有腐腥味,甚至出現水瀉或血便病況。

鄭鴻強表示,病患若因爲腸胃炎腹瀉嘔吐不止,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方式一樣,就是「症狀治療」和「預防脫水」;中醫另外可以搭配用「鍼灸」方式治療,將針插在足三裡穴、內關穴及勞宮穴及「疼痛要穴」合谷穴,可治療嘔吐、腹脹、腹痛;足三裡穴,神闕穴可治療腹絞痛、腹瀉及水瀉;天樞穴及公孫穴則能改善腹脹及腹絞痛等病情。

中醫的藥物治療方式若以症狀區分,水瀉、上腹悶脹、怕冷、頭痛、舌淡苔白等寒象症狀爲主,會使用藿香正氣散散寒祛溼的藥物;若便黏惡臭、肛門灼熱、口乾、小便黃、舌紅苔厚等熱象症狀爲主,治療方向以清熱止利如葛根芩連湯爲主。

若是民衆不慎跟上趨勢,感染到病毒性腸胃炎,鄭鴻強提醒,病患應儘量避免刺激和冰冷的食物,且要視腸胃道恢復情況,採取漸進式進食;不要暴飲暴食,以細嚼慢嚥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