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 管控飲食才能守住健康
麻豆新樓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莊立奇(右)表示,肥胖會造成生長荷爾蒙異,常讓孩童長不高,也會增加脂肪細胞數量,成年後更可能肥胖。(麻豆新樓醫院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小時候胖,不是胖?臺南麻豆新樓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莊立奇表示,肥胖會造成生長荷爾蒙異常讓孩童長不高,也會增加脂肪細胞數量,成年後更可能肥胖。
莊立奇強調,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肥胖其實就是飲食不當、營養不良,日積月累,加上中年後運動量減少所堆積出來的結果。2021年《Science》期刊報導,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20歲到60歲幾乎是不變的,大部分人覺得身體發福都是基礎代謝率降低惹的禍,根本是一種迷思。
莊立奇說,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45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超過50%都有過重(BMI 24~27)、甚至是肥胖(BMI大於27)的問題,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達8項與肥胖有關。
由於孩童喜愛速食、零食、含糖飲料等含有精緻澱粉、遊離糖的加工食品,容易造成血糖及胰島素波動,導致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破壞腸道菌相,造成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基礎代謝力下降,形成易胖難瘦體質,甚至與情緒性精神疾患有關。
肥胖更是許多疾病的前兆,除了心臟病、腦中風外,肥胖還會造成脂肪肝,增加肝硬化、肝癌機率;引起高血壓造成腎功能退化、性功能障礙;還有骨關節疾患如退化性關節炎、骨刺、椎間盤突出;更可能增加如胰臟癌,子宮癌、食道癌等罹癌風險,「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千萬不可輕忽。
莊立奇提醒民衆,應儘量攝取天然、完整,沒有加工精製過的原型食物,當營養愈豐富多元,就愈能減少血糖、胰島素的震盪,不易產生飢餓感,不至於攝取過多熱量,同時均衡攝取足夠營養素,降低肌肉流失,避免肌少症的發生,影響基礎代謝率,如此才能避免肥胖,自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