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爲了完成任務,讓孩子困在形式主義的“假成長”裡
來源:童行書院
本文共38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繫
隨着假期開始進入尾聲,近日來,喝完的牛奶盒、用完的空筆芯……成爲了學生家長網購的寵兒。
收集牛奶盒、空筆芯,前者是爲了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後者則是爲了證明學生在努力學習。
可弔詭的地方在於,在這些形式背後,反而會產生環保問題。也會讓孩子受制於形式,反而更加討厭學習。
形式上的東西不代表無用,一些必要的形式是可以正向地驅動孩子,讓孩子愛上學習,自發進步的。
但是,形式一定需要用內在的東西來支撐——它一定得是有意義的,能帶來正向價值的形式,否則,就真應了那句古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小王子》中提到,大人熱愛數字,崇拜數字,只對數字感興趣。以上現象無疑提供了佐證。
因爲量化,我們的科學得以發展;同樣是因爲量化,我們受困於形式主義。
在量化之外,我們應該看到那些不能被量化的,也具有其價值。
這或許能爲我們的育兒提供不同的思路,讓我們能在現實的壓力中獲得鬆綁。
01
爲形式正名
而不是形式主義
猶記在求學期間,不止是我,班中不少學生都會討論自己一週用了多少根筆芯,並且在談論背後,隱隱流露出些許欲蓋彌彰的優越感。彷彿在說:“你看我都用了這麼多根筆芯了,說明我比你努力,那麼成績一定比你高。”
沒曾想,到了而今,空筆芯通過“網購”這個新形式,又一次出現在了教室中。
然而,錯的是形式主義,而不是形式。
比如,每每看着那些自己用完的筆芯,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看着它們,我才後知後覺自己已經走了很遠的路。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生活需要點儀式感。
面對不太明瞭的未來,我們需要一些可以量化的數據,來確信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並以此爲自己加油鼓勁。
需要強調,我們正是看到了形式的作用,所以才過分推崇形式主義。
形式是果,而不是因。如果顛倒,形式主義結出的果子只會充滿苦澀。
我也理解,在那些被迫的形式主義中實際上充滿無奈。
因爲我們想要完成評價,藉助於數據是很方便的。
數據直接、好用,攜帶着不容人反駁的氣勢。越是難以量化的,我們越是迫切渴望用數據來衡量,以此來防止場面的失控。
是時候跳出惡性循環,讓自己透一口氣了。那該怎麼做呢?
02
不願接受的形式主義
莫要讓孩子重蹈覆轍
在這個暑假,我見過不止一個家長想要用大量的資料來提升孩子的成績。
比如親戚家有個五年級的孩子數學不是很好,家長的想法是先買一些公式大全類的書讓孩子背一背,再多買一些試卷讓孩子寫一寫。
相比較於輔導學習,買資料顯然省力很多。
孩子成績不好,家長會跟着焦慮,焦慮讓人不爽,想要從焦慮裡快速脫身,所謂病急亂投醫,於是就寄希望於大量的資料。
讓孩子刷題,只是短時間內痛快了起來。
如果陷入“機械性刷題”的習慣,那對孩子未來的工作、學習,都是有很大隱患的。
孩子缺少的不是好資料,而是對資料的使用。
家長和孩子也都應該明確,有了「興趣」纔會願意學習,因爲「喜歡」纔會願意使用資料,或反覆複習。
偏偏太多的資料,等同於沒有資料,因爲多了也就不會珍惜,甚至厭惡,就更談不上消化和吸收了。
比起背誦公式大全,倒還不如讓孩子重返教材,看一看公式是怎樣推到出來的。
並且,不要只是死記硬背,而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嘗試用各種思路,來對學過的散落的知識,做一些整理,再拿出白紙覆盤自己的學習效果。
實際上,在職場的家長本身就容易厭煩形式主義的東西,比如數不清的報表、PPT等。
我們總是想吐槽這樣的東西對於工作到底有多少作用,可是又只能爲了形式疲於奔命。
當我們身份轉變,回到家中,我們反而要拿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施加在孩子身上,那麼結果可想而知。
問題出在哪裡?
職場裡,我們被形式主義所控制;
育兒中,我們拿形式主義控制孩子。
由被控制者變爲控制者,我們自然不會覺得這樣的方式有什麼問題。
一方面,我們沒有體會到孩子的需求,孩子會慢慢覺得自己只是在被逼迫。
這時候,如果再配上家長最愛說的“我都是爲了你好,你怎麼就是不明白”,那對親子關係,就是傷害的雙重疊加了;
另一方面,這種做法極其低效,甚至對孩子的學習根本無益。試想一下,你的老闆爲了讓你加深印象,讓你每天多做10倍的報表,你會因此愛上做報表麼?甚至到後面,你是不是也已經不過腦子地機械性工作了。
03
覆盤教學過程
展現我與形式主義的糾葛
作爲老師,我分外理解家長在育兒中買很多資料的心情。
明明知道依靠砸數量,不見得能帶來質的提升,卻還是屢屢出問題。
比如我爲了讓學生能夠掌握字詞,會讓學生多寫幾遍,作爲輔助,提問默寫都是常有的事。
但是,我反覆告誡自己,寫很多次不如好好寫一次,如果學生寫錯,那我需要帶孩子看到問題是出在哪裡。
自然,這樣的做法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可方法對了,就會見效。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爲了使教學活動豐富一些,我採用了積分的形式,設立了加分扣分的項目。學生的積分達到了一定標準,就可以兌現獎品。
這種方法在學校裡並不少見,可在實踐中,我發現了弊端。
剛開始,學生們的興致很足,他們保證坐姿端正,並積極回答問題。沒幾天,學生漸漸爲了積分“不擇手段”。還有一些因爲扣分較多,不願意再玩下去。而這都不是我想看到的。
《左傳》有云:“君以此興,必以此亡。”採用積分的形式也是如此,它可以讓我在短期內看起來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時間拉長一些,就難以爲繼了。
外在的形式歸根結底是要幫助孩子擁有內驅力,而不是一直讓孩子只受外在驅動。
那些孩子們在學習中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其效果是遠大於外在肯定的。
在作文教學上,我也一度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我總是想着寫作需要多寫纔能有所提升。
於是讓學生平時多一些寫作,儘可能把寫作當成習慣。
可爲了真正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他們寫作後,我會及時進行批改,與他們交流,指明他們跟上一次相比的進步,以及不足。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堅持看到每個學生的進步,引導他們自我成長,而不是爲了完成寫作而寫作——
這個過程很累,但能保證我跳出形式主義的怪圈,讓孩子儘量個性化地成長。
我剛接手他們的時候,面對寫作他們經常無從下手。正是在一次次的寫作中,他們積累了勇氣。
而我所謂的「一次次寫作」,一定不是機械的、只有形式和只走數量的。
“寫作”只是他們漫長人生裡的一件小事,他們需要學會的是:
如何找到興趣-從興趣到熱愛-學會觀察-習慣思考並覆盤-由接收信息/知識到學會輸出自己的觀點……
一年後,臨近畢業,我分發了學生之前寫完的作文本,並且告訴他們可以自己做一個對比,看一看自己的變化。自然,每個學生的收穫不同。但,相信他們都能看到積累的力量。
於我而言,我可以告訴他們,這些用心寫過的作文是他們之後的底氣。
於形式主義不同的地方在於,我願意花上半年一年等着他們的成長,起初他們寫不好,容易犯錯都是我可以接受的。揠苗助長要不得,施肥澆水才能保證幼苗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寫在最後的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這也就爲形式主義留下了生存的土壤。
但是教育是需要靜下來用心做的,如果只是追求短時間內的熱熱鬧鬧,那麼之後又能留下些什麼呢?
坊間曾戲言:“差生文具多。”現在教學上的一些方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在焦慮緊急的時候往往會做出錯誤的選擇,比如丟失東西,越慌張尋找越找不到,只有先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找到的可能纔會變高。
所以重視孩子成績的你我,越是要在信息繁雜、資源爆炸的時代,越是要走上對抗人性本能的路——不去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而是去磨練真正的能力。
漂亮的東西人人都愛,這並沒有什麼。但是正如何夕在《傷心者》一文中寫道的那樣——
對於有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爲它們是根。
默默紮根,靜待花開。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