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情感綜藝

作者:劉宗智

“血壓上升”“一邊煩一邊看”“這綜藝最近大火,看得我也火大”……近日,《再見愛人》第四季熱播,三對夫妻戲劇性的故事不斷登上熱搜,“楊學”“麥學”儼然走上“黑紅”之路。無獨有偶,10月底剛剛收官的戀綜《心動的信號7》因“熱門CP戀愛9天官宣分手”引發網友吐槽。對於情感類觀察類綜藝節目而言,僅圖一時之快就夠了嗎?

“吵”上熱搜

2021年,國內首檔婚姻紀實觀察類綜藝《再見愛人》一經播出就引起了觀衆的廣泛熱議。節目邀請了面臨婚姻困境的三對曾經或者現在的夫妻,帶領觀衆以另一種視角去觀察夫妻之間的情感關係與婚姻狀況。幾對嘉賓最終的結局是“再,見愛人”還是“再見,愛人”,這也是節目最大的懸念所在。

與往季相比,《再見愛人4》的“抓馬”程度再創新高,相關話題不斷登上熱搜高位。前三季節目雖然也偶有“出圈”討論的嘉賓,卻從未像如今這般能夠每一對都踩在觀衆的“雷區”之上。楊子與黃聖依表現出的貌合神離、矛盾重重的婚姻關係成了最大看點,兩人結婚雖然已有17年,但情感上的交流顯得十分稀缺,雙方無論生活習慣還是興趣愛好都呈現出一種“陌生感”,還有各種家庭規矩和財政隱患,以及黃聖依“這是我想離婚的第三年”等金句,都頻頻上熱搜。另外兩對夫妻間也存在類似問題:初代網紅“留幾手”劉爽對別人言辭犀利,卻看不到妻子葛夕的優點;音樂人李行亮與妻子麥琳之間貌似和諧,其實也因爲事業和追求早已埋下裂痕。

各有側重

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生活本身的複雜和真實,遠比任何虛構情節更具戲劇張力,這也成了該節目最大的“吸引力”。從第一季到第四季,儘管《再見愛人》依然以“剖析婚姻問題,帶給觀衆共鳴與反思”爲初心,但是從節目呈現的效果來看,對於“愛”的深入探討越來越少,對於流量和話題的追逐卻愈加瘋狂。

無論是第二季的張婉婷宋寧峰夫婦,還是第三季的傅首爾老劉夫婦,觀衆的討論更加傾向於“這個人錯在哪兒了”以及“另一方爲什麼還不離婚”,值得被拿出來評判的故事一個案例接着一個,將“再見愛人”變成了“家庭法院”。曾經還偶爾願意嗑嗑CP伴侶,在“玻璃碴裡找糖吃”的觀衆,現在只想一邊罵人一邊高呼——離。

自2018年下半年起,情感觀察類綜藝層出不窮,題材涉及愛情的各個階段。從年輕人的曖昧與相互試探,到明星夫妻的日常相處,到熟齡女性的徵愛與邂逅……作爲其中最受歡迎的兩種子類型,當聚焦婚姻的《再見愛人》高喊“離不離”時,“戀綜”也走向了“BE”結局。

11月7日,《心動的信號7》熱門CP“翁青雅和彭高”官宣分手,迴歸朋友關係。雙方表示,“在我們共同商量之後,決定接下來會以朋友身份相處。”該消息一經發出,瞬間點燃了社交媒體,多個詞條登上熱搜並開始霸榜。兩人從宣佈戀愛到分手,不過短短九天時間,極短的愛情保鮮期也令不少網友破防發文質問道:“真的不是戀綜詐騙嗎?”

製作模式

儘管槽點各有不同,但是在節目形式上,情感觀察類綜藝節目卻心照不宣地選擇了“演播室嘉賓點評+第一現場紀實拍攝”的。其中,第一現場主要負責還原、記錄主人公也就是被觀察者的生活面貌,第二現場的觀察員則根據第一現場發生的事情做出即時反饋,充分構建了多維度的觀察空間。

比如《再見愛人》以嘉賓們的房車旅行生活作爲節目的第一現場紀實場景,記錄在18天的房車旅途中三對嘉賓相互碰撞出的喜怒哀樂與情感狀態。第二現場立足於演播廳,觀察團對提前錄製好的三對夫妻的真人秀內容進行觀看和分析,延伸了節目的景觀空間。在第二現場的嘉賓擬定上,節目採用多元化的類別組合,分別由主持人李維嘉,明星嘉賓胡彥斌、郭采潔、孫怡、千喆,專家團黃執中、沈奕斐組成。這些嘉賓分別涵蓋了不同年齡、職業背景、婚戀狀況的藝人和學者,四男三女的設置基本上做到了性別均衡。明星嘉賓分別從自身的情感歷程和個人感受出發,對三對夫妻嘉賓的舉止予以觀察和點評。觀察嘉賓孫怡經歷了婚姻和離異,更能從自己的親身感受進行直率的分享。所以在王秋雨因爲工作繁忙沒辦法給予伴侶陪伴的時候,孫怡深有同感,並分享了自己情人節當天沒有收到禮物的生氣和失落的心理,也引發了觀衆的共鳴。

演播室承擔着真人秀連接觀衆的作用,根據第一現場夫妻相處之道延伸至更深層次的社會化議題,如“巨嬰”“媽寶男”“喪偶式教育”等。當這些話題被提出時,觀察團承擔的“嘴替”角色和觀衆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觀衆對於第二現場演播室的嘉賓們也興趣滿滿。“我家那”系列中,演播室除了主持人、專家學者還有明星藝人的父母們。于小彤在短片中袒露事業陷入低谷時曾做過酒水銷售,於母這才知曉兒子胃病的由來;吳昕與朋友哭訴節目被砍時的心酸,以及與父母的溝通心結都令吳父難過落淚;陳學冬孤獨一人鑽到桌底哭泣,大姨表示意外與心痛;武藝直言自己個性受到父母婚姻問題的影響,這使得武母愧疚不已。他們通過對話,對第一現場孩子們的表現進行解讀和評判,從而傳達自己的觀點、價值和立場,影響和引導電視機前的觀衆的思考和判斷。同時,他們也被對話,被電視機前的觀衆通過彈幕、微博等方式進行迴應和反饋,從而接受觀衆的意見、建議和批評,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言行和形象。

情感共鳴

一直以來,情感觀察類綜藝節目都以其接地氣的生活畫面呈現、真實的觀點表達吸引着大批觀衆,讓觀衆因爲人物的選擇而揪心,爲人物的失誤而擔心,爲人物的快樂而快樂,給予觀衆豐富的情感體驗。

“嗑CP”是戀綜觀衆主要的快感來源。從《怦然再心動》的“吳子棋CP”到被稱爲“國產戀綜天花板”的“奇聞CP”,無論是“方程式CP”還是甜度爆表的“巴啦啦能量”,戀綜裡磕的CP皆收穫了大波關注,掀起沉迷嗑糖的浪潮。戀綜CP絲毫不亞於影視劇裡的男女主CP。“奇聞CP”裡的趙奇君在節目中的一句“我不想讓別人都有禮物的時候,你沒有”直接給節目效果拉滿,成爲告白新梗。當《半熟戀人》雙向奔赴的黃瑞恩和羅穎成功牽手,電視機前圍觀的網友紛紛表示“般配到想錘電視”。嘉賓之間產生的曖昧、疏離、競爭等情緒有着極大的解讀空間,觀衆可以憑藉自身的情感經驗和社會經驗,對這種幽微的情感細節進行捕捉與解讀,對“欲語還休”的男女關係走向進行大膽的猜測。

作爲國內首檔離婚紀實類節目,《再見愛人》系列綜藝突破了傳統觀念裡的“家醜不可外揚”的說法,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觀衆對於與明星隱私的窺探欲。透過鏡頭,曾經的“星女郎”黃聖依和楊子的“豪門愛情”一地雞毛。隨着節目的播出,二人的相處模式逐漸公開,楊子偷藏手機、7個小號、不斷反駁黃聖依等表現惹爭議。黃聖依直言:“這是我想離婚的第三年,他覺得自己非常有權威性,希望我能按照他的指令去行事。”節目將隱蔽的離婚話題、妻子與丈夫的婚姻不合等情感問題搬上熒屏,使夫妻兩性關係前臺化,讓處於婚姻狀態中的觀衆“窺視”他人的情感狀態。

口碑下降

隨着同類型節目不斷涌現,大多情感觀察類節目聚焦於戀愛、親情關係,探討的視角相對比較單一,難免陷入同質化現象嚴重和缺乏創新的困境中,從而導致節目口碑急速下降。

無論是邀請明星夫妻嘉賓共同參與的《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還是選擇素人男女嘉賓的《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半熟戀人》等節目,在製作模式和主題衡量上大都如出一轍,尤其在呈現戀人或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時,節目着重展現戀愛、婚姻中浪漫美好的一面,在滿足了觀衆對於婚姻的美好想象的同時,卻忽略了對現實意義的考量與探究。

部分觀察團的點評相對淺顯,忘記節目立意的初衷,只進行一些浮於表面的觀察。比如戀綜裡常見的“愛豆系藝人”,由於需要在大衆面前維持單身人設,所以在觀察室內的發言總是以簡單的“磕糖”爲主,《心動的信號5》播出初期便因“嘉賓帶節奏”引發了觀衆不滿。

對於許多節目而言,話題熱度雖高,口碑與收視齊飛卻難。《再見愛人4》中,原本一直堅定選擇“離婚”的黃聖依在看到楊子被懟的一幕後,居然生出了“可愛”的感覺,進而選擇了“不離婚”,一時間讓觀察室的嘉賓激情開麥。網友的心情也從“女性獨立”微妙轉化成“好好好,我們果然是雙十一帶貨的一環”“這是劇本吧”,甚至質疑節目組“最大限度製造狗血衝突和放大矛盾”。自此,圍觀和吐槽成爲節目評論的主論調。只是,當情感並不純粹、真實流於表面時,觀察的意義又何在?(劉宗智)

來源: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