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教師個人總結爲學校集體智慧

學期工作小結是教師個人成果的簡要彙報,也是教師覆盤工作的要求。如何將個人反思轉變爲團隊專業成長的助推器,教育管理者應充分挖掘其在實踐中的作用,不讓小結流於形式。若能將個人總結轉變爲組織賦能的工具,便能更好地培養開放、協作、創新的學習型組織文化,提升學校整體辦學能力。

重新定位工作小結:從個人反思到組織賦能。學期總結是教師最常見的一種“自我檢視”工具,易限於教師個人記錄的層面,即便是教師認真記錄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也不易外化爲組織層面的寶貴財富。要讓學期總結成爲賦能組織成長的載體,需要對小結在學校文化中的定位進行新的詮釋:它不再是單純的個人文檔或領導考覈的附件,而是一份可以被更多人查閱、借鑑和改進的協作性材料。只有幫助全體教師意識到小結的價值遠不止於自己寫完,才能將教師個人的學習成果匯聚成推動學校整體進步的工具。

當學校層面出現合作、共享、共創的文化土壤,每位教師便都有機會成爲學習共同體的一部分,在相互激發中實現個人與整體的共同進步。因此,把學期總結的共創作爲切入口,通過對小結的形式再造,將教師在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進行跨年級、跨學科的分享,並賦予方案“貢獻者”以冠名權,讓查閱渠道可追溯,便可讓教師之間形成自發而持續的交流,激勵更多人蔘與到學校的問題探索和解決中來,爲教師整體專業水平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學期總結的流程再造:讓經驗看得見、找得到。要用好線上平臺,搭建共享知識庫,教師通過共享編輯,能將過去零散的工作小結變成按學科、年級或專題分類的知識庫條目,方便其他教師快速檢索。讓小結不再是一篇“死文字”,而是可持續更新、迭代的“活資源”。共創的關鍵在於讓更多教師因這些小結而產生連接,形成羣策羣力的項目小組。例如,某位教師在總結中提到信息化教學的突破,那麼學校可“順藤摸瓜”,主動組織信息化教學攻關小組,吸收感興趣的教師,一起探索研究,這種自下而上的實踐共創更具生命力。

避免形式主義和空話連篇,讓小結在組織層面產生實效,學校需要在制度和文化上爲教師兜底,明確真實的過程記錄和反思遠比表面成績更有價值。當教師坦誠地把教學困難和失敗經驗公開分享時,學校應給予實質幫助,在“鼓勵真實表達、寬容不足”的氛圍中,教師纔敢於深入揭示問題。

激活組織潛力:構建持續覆盤文化。放大個人成功經驗的關鍵在於知識管理的規範化和跨團隊的緊密協作。一方面,學校需要將優秀的實踐案例沉澱下來,建立清晰的分類與標籤,確保獲取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學科組、年級組或課題組之間也要注重信息與資源流動,鼓勵跨學科、跨領域的碰撞與思考。學校可以借鑑“GRAI”的覆盤理念,即爲設定目標、呈現結果、分析得失、調整改進的閉環,將教師在工作小結中的經驗與思考,納入更系統、可操作的反饋循環中。通過持續地進行內部更新,教師的小結便能從靜態反思轉變爲共享智庫和集體共識。

學期總結不應只是“個人作業”,還應是一次面向全校的知識盛宴。它不僅能幫助教師自我反思,更能推動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支持,最終帶動整體組織文化的升級。過程中,打造一個合作、共享、共創的組織文化,是學校需要長期關注的管理之道。從反思到共創,再到賦能組織成長,我們會發現,教師的成長可以如此迅速,學生的收穫可以如此豐盈。學校因人而立,也因共創而興。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上海中學國際部初小段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5日 第06版

作者:沈天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