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爲寶”促增收,華農團隊赴河源義合鎮推廣育秧新技術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組織研究生和本科生黨員代表組成“綠野農耕調研隊”,赴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開展“科技小院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活動旨在引領青年大學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助力“百千萬工程”,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團隊由學院黨委書記易暉、副書記方秋中、學院團委書記鍾媛卿以及生態學系教師趙本良帶領。

在義合鎮上屯村育秧基地,河源市科技特派員趙本良副教授爲調研團隊和當地的企業、農戶科普了農業資源化利用知識和富硒育秧基質應用技術,目前該基質已完成小試,並在上屯村進行田間試驗。義合鎮副鎮長繆海平、育秧基地負責人高秀光向調研團隊介紹了選土、播種和管理的育秧流程。繆海平表示,育秧基質是水稻安全綠色生產的重要環節,採用當地的秸稈和養殖廢棄物自行生產育秧基質,可大大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有效減少焚燒秸稈的污染。通過調研,同學們瞭解到該育秧基質是在水稻秸稈、養殖廢棄物、硒等多種原料基礎上通過微生物反應制備而成的,綜合考慮了必要的有機營養物質、無機成分、微量元素、適宜的溼度和透氣性,旨在爲種子發芽和秧苗生長提供良好的營養環境。該育秧基質技術推動了同學們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科研思考,啓發他們探索將課堂知識和實驗室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創新路徑,同時,調研團隊和政府、企業就採用當地農業廢棄物生產玉米、花生、蔬菜等專用有機肥的技術開展了探討。

調研團隊還深入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簡稱“燈塔實驗室”)調研,並與燈塔實驗室副主任王瑞龍、彭志通圍繞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增收等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座談會上,雙方還針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綠色種養循環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討。

易暉指出,燈塔實驗室的平臺優勢明顯,希望校地雙方抓住機遇,深化校地合作,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科創服”“六位一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實踐育人的新形式,拓寬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新渠道,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力地方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期間,調研團隊還參觀了阮嘯仙紀念館和故居,師生黨員表示,通過實踐參觀學習,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要以堅定信念和堅強意志,積極投身“三農”工作,在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的偉大實踐中擔當作爲。

此次“科技小院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調研團隊下沉基層一線,到田間地頭精準發現問題、有力解決問題,通過政、校、企、村聯動,形成互動互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提升的新格局。大學生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用實際行動踐行科技助農使命、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爲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文丨記者 陳亮 通訊員 鍾媛卿 魏文欣 王曉珍圖丨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