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奧本海默》更絕的年度黑馬,還真不是吹

假期過後,魚叔終於看到了一部好片。

其實,對這部電影已經期待兩個月了。

在今年的北京電影節,本片拿下全場最高場刊評分。

目前在豆瓣上,也獲得了8.0分。

比「天壇獎」最佳影片《走走停停》的口碑更出衆。

前不久,這部電影上線流媒體。

兩個月的等待,果然不負期望。

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它——

《絕密配方》

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不少人看完這部電影,都說比《奧本海默》好看。

由於都是以原子彈研製爲背景,也都是改編自歷史上的真人真事。

甚至都探討了「鏈式反應」的話題,兩者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進行比較。

還記得《奧本海默》結尾,奧本海默心懷憂慮地對愛因斯坦說,他覺得原子彈爆發產生的「鏈式反應」已經毀掉了這個世界。

這自然是一種相對悲觀,充滿反思憂慮的看法。

可爲什麼,這個世界仍然沒有真正地被毀滅呢。

這部《絕密配方》或許就給出了另一種特別的視角。

1958年,法國巴黎。

這天深夜,一個政府人員找上了還在工作的馬特教授。

馬特,是法國首屈一指的醫師。

到了醫院,馬特見到了他要救治的四個人。

粗看下,三男一女並沒有什麼特別。

有的,頂多就是旅途勞頓帶來的疲憊。

隨後,四個人都被剃頭、換上病服,正式入院。

很快,馬特就被告知了四人的真實情況。

原來,他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核輻射。

而每個人的生命狀況,還尚未可知。

對於這樣的狀況,只有抽骨髓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在多次痛苦的穿刺檢查後,馬特給出了四人詳細的身體狀況報告。

這四個人受到的輻射全是致死量。

他們骨髓內細胞已經失去了再生能力。

也就是說,他們的生命很快就將走到盡頭。

病人極其惡劣的狀況,讓馬特起了疑心。

他追問政府人員,那四人都是在什麼地方因爲什麼被輻射。

沒想到,對方並不正面回答。

而馬特的答覆卻是,不告訴他真相,就不同意參與救治。

無奈之下,對方後來還是告訴了馬特真相。

原來,那四人是南斯拉夫的科學家。

他們的工作,是研製核武器。

但因爲實驗失敗使得四人都受到核輻射。

這纔將四人送到法國來進行救治。

因此,法國幫忙救治四位科學家,也有着顯而易見的政治考量。

知曉了真相後,馬特變得心情複雜。

因爲他堅定地反對戰爭,更反對核武器。

但在生死攸關之際,他還是決定履行自己的醫生天職——救人。

由於故事發生在冷戰背景。

電影的基調冷峻,嚴肅。

在那個年代裡,因爲國別而產生的意識形態對立,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但它真正想講的,與政治無關。

四位科學家 ,來自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

二戰期間的貝爾格萊德很慘。

既被德軍炸,也被同盟軍炸。

科學家中的帶頭人,波波維奇的 父親,就死於戰爭的轟炸中。

所以,他同樣厭惡戰爭。

我的國家有五個季節:

春,夏,秋,冬,和轟炸季。

當時,研製核武器的風潮蔓延全世界。

波波維奇的老師建造了實驗室,使得 南斯拉夫成爲全球擁有核彈實驗室的五個國家之一。

波波維奇本不想參與研製原子彈。

但命運又驅使他,成了研製項目的帶頭人。

如此經歷,都讓波波維奇整個人的內心十分矛盾。

一面要忠於國家,另一面又渴望和平,並希望自己和同事被成功救治。

在國內,他們缺乏足夠的醫療水平。

可來到法國,又擔心自己被當成小白鼠,或被套出國家機密。

縱觀全片,波波維奇的反應更像是整體大環境的縮影。

電影裡幾乎處處都顯示着這種特定背景下的形態對立。

比如政府高層將四個科學家帶來治病,卻對他們的身份和由來矢口不提。

看似是好心爲他們提供醫療服務,其實是想把他們當做測試新治療手段的小白鼠。

在政府眼裡,這些南斯拉夫人即便死了也不要緊。

他們身上的情報,纔是更值得在意的信息。

更扎眼的,是民衆的反應。

在得知要給他們治療時,許多人都表示了恐慌。

要麼擔心自己會受影響,要麼害怕他們本身就是惡人。

畢竟長久以來,他們聽聞到的南斯拉夫人,都是負面形象。

實際上,電影海報早就「劇透」了一切。

海報主體是一個撞球擺件。

中間的四個黑球代表着四個病人。

黑色,或寓意着他們在外界眼中就是骯髒且邪惡的。

最右邊是一顆紅色的心, 最左邊則是一 顆代表「核」 的球 。

力的作用下,核威懾和愛心輪流被撞開, 如此往復,不知何時 停息

因爲核,來自兩個不同陣營的五個人遇到一起。

也是因爲核,讓他們動了無私的愛心,建立起不一般的友情。

就像雙方最初彼此互不信任。

一邊是醫生不願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治療,一邊是堅信對方是要害自己的病人。

直到在病房裡朝夕相處,才逐漸讓彼此打開心扉。

即便語言不同,也能聽着音樂,攜手共舞。

片中有一場搶救戲。

馬特醫生同時面臨着妻子生產和病情惡化的病人兩件事。

當意識到自己必須在丈夫和醫生兩個 身份之間二選一時,他露出了罕見的爲難和掙扎。

正是這樣的細節和情感表露,讓他和病人之間建立起不一樣的情誼。

最初,還忌憚政治立場玷污自己的科學研究。

後來,他坦然地將那些意識形態拋之腦後。

跨越時代背景下的隔閡建立的友誼,纔是最可貴的東西。

就像最後,他沒有交出對方託付給他的核武器研製資料,而被治癒的科學家也當着他的面燒掉了那本筆記。

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一場生死託付,讓他們都意識到人類最重要最偉大的不是核武器,而是無私的愛。

關於核恐慌的影視拍過很多。

除了去年大熱的《奧本海默》,2019年還有一部高口碑美劇《切爾諾貝利》。

前者的焦點 是研發原子彈的一衆頂尖科學家。

後者則再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事故。

相較同題材,《絕密配方》有些不太一樣。

它所關注的,是那些隱沒於歷史潮流中的小人物。

講述的故事,幾乎是不爲人知的。

就拿魚叔自己來說,起初以爲會講述某段核武器研發的故事。

但後來才發現,最終的歷史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骨髓移植手術。

也只有看過電影才知道,醫學進步的背後是如此驚心動魄且感人至深。

電影裡沒有對核污染或時代背景進行太多渲染。

而是專注於展現核恐慌的冷戰背景下閃耀的人性光輝。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連名字都沒說出的小角色。

比如醫院的護士。

她們不僅會在生病時給予照顧。

更會在他們需要快樂和堅持下去的信念時,同唱一首歌謠。

又比如醫院裡的工人大叔。

他會默默在病牀上留下兩枚硬幣。

爲的是彌補之前沒有迴應他們想嘗試自動飲料機的遺憾。

還比如那些自願捐獻骨髓的普通人。

他們拋棄了國家之間的政治對立,而是盡其所能地去幫助一個年輕的生命。

相比《奧本海默》,《絕密配方》的格局不大。

但這些隱沒在歷史宏大敘事背後的小人物,卻是最讓人觸動的部分。

如果奧本海默擔心的是,核彈引 發的鏈式反應,有可能毀滅世界。

那麼,至少還存在另一種鏈式反應——

一種基於簡單而純粹的善意和友愛,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的力量。

正是這種無形的力量,在世界不斷遭受戰爭重創的同時,一邊拯救着無數的生命和靈魂。

即便是今天的我們,依然隨時隨刻手握着不同的選擇。

每一種選擇,都可能引發不同的鏈式反應。

傳遞仇恨,還是愛。

全文完 。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噠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