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美中臺結婚三角已成「結構僵局」(周永秦)
裴洛西訪臺觸怒北京,美中臺三方關係再成爲全球焦點。(示意圖/shutterstock)
用戰略三角理論評估美中臺三角已經有諸多研究可循。傳統戰略三角認知三邊關係最終會走向共好的「三邊家族」,但現在的美中臺看似維持結婚型三角,暫且看不出變動跡象;北京維持孤雛,也不見其試圖攀升角色地位,好似各自安於(或困於)現狀。這就有必要重新檢視戰略三角理論的不足與限制。
戰略三角建立在新現實主義框架下,並以三行爲者理性自利、自主、政策選擇互相獨立等三條件爲前提,用來檢視三國互動的理論(此外三國需關係密切,非隨意三國都能成爲戰略三角)。引入賽局概念後會出現四種可能互動模式:三邊家族(ménage à trois)、羅曼蒂克(Romantic)、結婚(Marriage)與單位否決(Unit-veto)。再結合量化分析後,可得出角色效益排名:樞紐>朋友、夥伴>側翼、敵人>孤雛。
理性自利下,三行爲者都追求角色效益極大化,但在不斷的三角關係變動後,基於關係較穩固,最終戰略三角預期會走向三邊家族的最終型態。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結論。
然而這些互動模式都是化約後的產物,想觀三國互動的全貌就必須考量更多理論外的元素,這也是理論的限制所在。對此我們就有必要把三方權力的不對稱、非物質因素、國內政治、地緣狀況等難以量化的元素列入考慮。
理論上假定國家的單一理性,並不代表實際上國家必會依照理性路線行駛。尤其在民主國家當中的國內政治,有時受意識形態或國際環境變化作用,導致對外政策和選擇上有所受限或僅遵循特定路徑。諸如抗中保臺、臺美關係堅若磐石、民主自由價值觀同盟,這些關鍵詞大家肯定不陌生。如果再加上非物質因素的深化與加固,會使理性選擇被矇蔽,限制、左右物質力量的有效應用。對於北京政權的反感、各種意義上對中國的厭惡,讓年輕一代臺灣人不可避免走上與對岸敵對的方向。
權力不對等的麻煩,在於我們受限於其壓力被迫要分散大量注意在強權上,但在強權排序中往往有更重要政治議程要處理,小國更多時候必須被排序、忽略。我們過度關注美國的一舉一動,但美國還有伊朗、朝鮮、烏克蘭等問題要顧。最後從地緣出發,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優勢因地理距離出現發散與輻輳,臺灣「近中遠美」的地理位置呈現的是三角關係中中國大陸權力放大、美國受限的狀況,即使中國大陸綜合實力不如美國,但對於臺海的衝擊與影響有相抗衡,甚或超越之態,增加不可預測性。
以上諸多元素致使美中臺三角並未像戰略三角所預言走向三邊家族的共好結局,其形態雖爲結婚三角,但不見任何一方基於角色效益最大化,而儘可能改變自身地位或與另兩方的關係。在結婚三角形態下,需要更多形容詞用在美中臺三角。對此筆者提出,美中臺內部三組雙邊關係已經陷入三個僵局,接連僵化了當前的結婚三角關係,我稱之爲結婚三角的「結構僵局」。
三組雙邊關係的三個僵局,分別是美中的「明確底線中競合」、兩岸的「模糊中對抗脫鉤」、臺美的「類結盟中穩定曖昧」。這個不對等三角呈現的是在權力不對等框架上「物質的不對稱」、意識形態、國內狀況等「非物質的矛盾衝突」結合的冷和僵局,成爲三角關係的結構限制,這使臺灣的戰略自主性與能動空間不夠多。
其中美中已經走向明確底線,表達在臺灣問題上沒有太多共識,但在此前提上還是要競爭與合作;兩岸的「模糊」意味臺北正在打「中華民國臺灣」這種「類臺獨」牌,維持民進黨重塑後的現狀,除非直接宣佈臺獨,否則現狀仍處於一模糊之態。類結盟更好解釋臺美互動模式,極大限度挺臺但沒有跨越明確防衛承諾的門檻。在目前看來,臺美沒有交惡的可能,對中國大陸也不太有釋出善意的空間,三角關係的能動只能建立在美中關係改善、或不宣佈臺獨的模糊現狀。
美國不支持臺獨的基本態度要求臺北維持現狀、勿隨意滋事,並不要放棄與中國大陸溝通的機會。不臺獨大抵是臺灣對於和平穩定能做出的最大貢獻,也是三角關係中少數的彈性空間。此結構僵局的結婚三角應是2024到2025年之前美中臺三角關係的基本型態,不會有太大變動。2024年後則會再因臺美各方國內政治狀況不同而提供新變數。
在結構僵局的結婚三角中,臺灣已鑲嵌在衝突的滑軌中,戰爭似已不可回頭,稍有不慎就會加速滑向戰爭,在此之下,儘可能維持現狀、保有最低互信、最大努力拖延戰爭,已經成爲最佳、也是唯一解方。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臺灣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格外謹慎,莫讓一時意氣用事而將臺灣快速步入戰爭邊緣。(作者爲軍事評論員、自由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