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和平新生天橋墩成視線死角 交通局曝拆除配套措施
和平新生天橋已造成行車安全疑慮,以和平東路轉新生南路爲例,因行穿線退後空間不足,駕駛者看不到墩柱後的行穿線,加上行穿線緊貼路緣石,行成行車視線死角。(臺北市交通局提供/劉彥宜臺北傳真)
臺北市鄰近大安森林公園的和平新生天橋原計於11月4日拆除,但遭民衆堅決反對。臺北市交通局、工務局表示,因駕駛者看不到墩柱後的行穿線,加上行穿線緊貼路緣石,已行車視線死角,影響交通安全,未來將設配套措施,包含行穿線退縮3到5公尺、行穿線中間點做庇護島等,並顧及住戶的不捨,也會考量以各種方式將相關影像、圖資保存下來。
臺北市工務局長黃一平(左)、交通局長謝銘鴻(右)。(劉彥宜攝)
工務局長黃一平指出,和平新生天橋已有42年橋齡,以耐震規範來看耐震能力已顯不足,加上每年仍要花費經費維護,因此評估拆除,而因應地方有反對聲音,目前已暫緩拆除並將天橋樓梯口圍起來,將持續和地方溝通,可以先做的交通配套措施經評估後將先着手開始,讓住戶看到配套後可以儘量放心。
交通局長謝銘鴻說明,天橋是早期車本交通的措施,人往下或往上走天橋或地下道,平面還是留給車輛快速通行,但如今已改爲人本交通的想法,加上高齡人口愈來愈多,爬不上、走不下,很多人走平面,僅10或15%行人走天橋,在天橋較少人使用的情形下,就會發生橋樑結構維護、治安和景觀等問題。
謝銘鴻說,和平新生天橋也造成行車安全疑慮,以和平東路轉新生南路爲例,因行穿線退後空間不足,駕駛者看不到墩柱後的行穿線,加上行穿線緊貼路緣石,形成行車視線死角,但只要拆除天橋,車輛遠遠就可以看到行人,行人也可以看到車輛轉彎。雖尊重地方聲音,但城市仍要往前走,以保障民衆生命安全爲主。
謝銘鴻點出,以路口大小、車流量相近的信義基隆路口爲例,2022年拆除信義世貿天橋後,前後1年右轉事故數自11件下降爲4件,右轉事故件數下降約64%。
謝銘鴻表示,拆除天橋後也規畫好配套措施,將天橋下行穿線退縮3到5公尺,行穿線中間點做庇護島,4處路口轉彎處也會設欄杆,行穿線路口設置斜坡道,並配行人早開時相,讓車輛可以看到行人,長者、孩童過馬路中間有駐足的地點,並可避免行人不走行穿線隨意穿越馬路。而未來路口也不會開放行人專用時相,纔不會讓行人和車輛等綠燈時間太長。
但當地仍有許多民衆反對拆除天橋,要求市府顧及天橋的文化價值。黃一平說,目前也考量以各種方式保存天橋相關回憶,如收集在此拍過的電影、附近早期照片,做成影像、圖資做成QR Code,放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入口處等,未來可邀民衆共同參與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