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下海搶地王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穎寶
“房產中間商”貝殼,竟親自拿地建房。
9月20日,貝殼旗下的貝好家(成都)置業有限公司競拍拿下成都錦江區金融城三期H12地塊。
該地面積爲1.58萬平方米,附近規劃了多座學校、養老院和公園,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齊全,吸引了綠城、建發、招商、越秀、大悅城等14家房企參加競拍。這場大佬間的過招,卻以“門外漢”貝殼豪擲10.76億元——一個溢價率達42.2%的價格結束。
不同於此前的聯合拿地,此次是貝殼首次獨立成功拿地,將全流程由自主操盤房產項目。
貝殼擅長的領域是房產交易中介,並在2020年靠此做到了上市。但房產開發,其未曾深耕,忽然掏出10億元玩跨界,在外界看來實屬執拗。畢竟,目前的房產環境並非抄底好時機,而全國這麼多房企,也只有貝殼一家尚在“春天”。
貝殼是有錢沒地方花,還是在圖什麼?
從商業軌跡看,貝殼做房產開發,是認真的。
今年以來,貝殼已經在北京、廣州、西安、成都四座城市的土拍會上出手。成功拿下的,除了成都地塊,還有西安地塊。
7月30日,貝殼花費1.34億元競得兩塊位於西安北二環核心區、合約14.5畝的住宅用地,這也被外界視爲“貝殼首次在土拍市場拿地成功”。
北京、廣州的地塊,貝殼雖未拿下,但也以高價顯誠意。6月25日,其競拍廣州荔灣鶴洞路以南一地塊時,報價爲6.75億元,與約7億元的最終成交價已非常接近;3月15日,與37家房企競爭北京順義空港一地塊時,無奈遇上了出價11.6億元、將溢價率拔高至15%的北京建工。
貝殼看中的地都有一個特點:地處大型城市的優越地段、設施規劃健全。比如北京順義空港這塊地,擁有現成的國際學校、商業體,離大型綜合體祥雲小鎮僅800米、離地鐵站僅1.3公里。
據《晨光地產行研》報道,貝殼一共篩選出了十個優先考慮拿地的城市,分別是北京、杭州、廣州、成都、西安、南京、深圳、上海、蘇州、合肥。
這顯露出,貝殼已不滿足於賺交易佣金,想要往上游滲透、在整個產業鏈中“上下通吃”,而且要“吃”大型城市的高消費力羣體,而非下沉城市或郊區的普通住宅用戶。貝殼亦在採訪中承認這一點:“貝好家(數據驅動型住宅開發服務平臺)處於前期探索階段,重點關注中國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合作機會。”
最近一年,貝殼都在爲實現野心做準備。
2023年7月,貝殼宣佈開啓“一體三翼”戰略。“三翼”指家裝、房屋租賃、貝好家,宣告房產開發業務的登場,貝殼副董事長徐萬剛則親自擔任貝好家CEO。
據《房財經》報道,貝殼從金茂、萬科、金地、龍湖、萬科等知名開發商處,以高於同行3倍的薪酬挖來了一批職業經理人,後者在前司均擔任工程部總經理、客研中心負責人、城市研究合夥人等要職。同時,貝殼已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註冊貝好家分公司。曾有網友調侃:“貝殼成了第二個行業蓄水池,第一個是滴滴。”
不過,房產開發是一個涉多行業協同、產業鏈冗長的領域。貝殼有沒有能力蓋房子?一直是爭議的聚集點。
據貝殼的迴應,其將採用“1+2模式”開發房產,即貝殼、業主方、代建企業的合作模式。簡言之,貝殼在開發過程中只提供方案、資金、營銷服務、需求數據等,真正操盤的是代建企業,比如西安的項目已確定引入綠城管理來代建。
而對於成都拿地自主操盤,貝殼集團副董事長、貝好家首席執行官徐萬剛表示,自主操盤一個項目,並不意味着貝好家要成爲房地產開發商,主要目的是爲了更好地驗證C2M產品解決方案的落地能力,增強合作方對“1+2業務模式”的信賴。
所謂C2M產品,即從消費者到製造者,通過貝殼龐大的成交數據庫支撐,對客戶基數、戶型、價格心中有數,再去定製化做好的住宅產品。
原來,“有錢誰都能搞房地產”是真的。
“貝殼有錢”在最近一年被反覆提及。
貝殼財報顯示,2023年,其總交易額爲3.1萬億元,同比增長20.4%;總收入爲778億元,同比增長28.2%;淨利潤爲人民幣58.9億元,同比增長524.45%。
到了2024年仍勢頭不減。上半年,貝殼總交易額爲1.5萬億元,淨收入爲397億元,淨利潤爲23.3億元,其中二季度淨利潤達19億元,同比增長46.24%。
按照19億元的淨利潤算下來,貝殼每天都要淨賺2111萬元。
動輒數百億的收入、雙位數上漲的淨利潤,在房企們業績大幅收窄的背景下,反差尤爲強烈。
以房企領頭羊萬科爲例,今年二季度歸母淨利潤爲-94.91億元,同比下降212.65%。而放眼整個行業,據CRIC數據顯示,萬科、保利等典型50家上市房上半年營業收入14572億元,同比下降13%;毛利潤1615億元,同比下滑34%;淨利潤虧損373億元,歸母淨利潤虧損加大至479億元。
貝殼逆勢上行,一部分可歸因於“規模推高收入”。截至2023年末,貝殼門店數爲4.4萬家,較上年增長8.1%;經紀人數爲42.8萬名,較上年增長8.5%。簡言之,幹活的員工多了,創造的收益也就多了。
但最主要的,是貝殼找到了第二、三增長曲線,即家裝、房屋租賃這“兩翼”。財報顯示,2024上半年,貝殼的房屋租賃業務淨收入同比增長176.7%至58億元,家裝家居業務總交易額同比增長24%至76億元、營收所佔比重達到16.23%。
第二、三增長曲線的爆發提振了整體業績。說出來你可能不信,2024上半年報顯示,貝殼賬上的常備流動資金接近600億元——這給了貝殼玩跨界的勇氣。
那麼,爲什麼偏要跨到虧損風險這麼大的房產開發行業?理由也很簡單,新房賣得再差,也比賣二手房賺得多。
以2024上半年爲例,貝殼二手房業務交易額爲1.02萬億元,新房業務交易額爲3871億元——僅爲二手房業務交易額的37.8%、四成都不到,但新房業務的淨收入達128億元,與二手房業務的130億元淨收入持平。
新房業務的佣金是豐厚的。
雖然貝殼未公開具體佣金比例,但在二季度財報中提到,開發商預付佣金的“快傭”項目產生的淨收入,佔新房業務淨收入的比重提升至49%的高位。此外,貝殼正積極與國企等更多優質開發商建立合作關係,後者的佣金收入佔比因此從2023年同期的47%提升至55%。
只能說,在房地產下行階段,想把房子賣出去,更加離不開貝殼了。
“我們當時對自己有兩個要求,第一個是風口上的事情不去湊熱鬧,第二個是開發商乾的事我們不幹。”
《詳談:左暉》一書中,記錄了貝殼創始人左暉的這段話,解釋或可從他的另一段話中找到:
“渠道也是開發商的夜壺,市場不好拿出來用用,市場好了就放回去。只是我們甘心作爲夜壺被使用,但從風險控制角度看,還是做好二手更確定。”
但左暉去世3年後,貝殼就幹起了開發商的事。這被外界認爲是“看到了抄底的希望”,理由是貝殼願意下場,證明市場逐漸觸底、虧損風險變小甚至得到控制,再結合一些利好言論,比如《財新週刊》報道的“中國部分城市房價的調整幅度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即中國房價的下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越來越多人開始相信抄底的說法。
在抖音搜索“貝殼抄底”,網友的發言有如“春江水暖鴨先知”“貝殼有大數據,對市場的把控比任何一家企業都強,它都抄底了,我們還等什麼”等等。小紅書上,已有700+條“貝殼抄底”“相關筆記。
事實上,貝殼與“抄底信號”完全不沾邊。
貝殼目前拿到的兩座城市地塊,西安的兩塊地確實是低價入手——換算下來的成交樓面價是7200元/㎡、5530元/㎡,而周邊二手房價格多在1-1.3萬元/㎡之間,有充裕的盈利空間。但成都的地塊,貝殼可是溢價42.2%纔拿到的,其2.37萬元/㎡的樓面價,還打破了當地的樓面價記錄。
貝殼相關負責人曾在採訪中提到,一些開發商因爲不瞭解市場需求,導致蓋房子像開盲盒,“拿地時計劃要做什麼樣的產品,預期開盤去化百分之多少,開盤時已超出想象”,而貝殼擁有42萬經紀人,每年接觸非常多的客戶、樓盤、土地資源和開發商,他們有信心開發出匹配客戶需求的項目。
同樣的邏輯,貝殼是基於經驗和大數據,看到了個別城市的樓價回彈潛力,從而決定出手。
西安、成都的樓市確實相對健康的。
從2021年大幅調整開始,直至2024年4月,西安的新房價格是連續14個月環比上漲的,雖5月出現0.1%的微跌幅,但6月又漲回去了。今年6月全國僅有的4個新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裡,西安新房價格的環比漲幅位居第二。
克而瑞四川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成都住宅成交面積610萬平方米,在重點城市中居首,超過了杭州、上海、廣州、北京、蘇州、深圳等城市。
喊着要跟貝殼一塊抄底的行爲,就好比,貝殼買了兩瓶有增值空間的酒,大家就說這個品牌旗下所有酒都有投資價值,未免太看得起貝殼了。
而且,房產開發動輒數年,貝殼的“互聯網造房概念”能不能落地、錢夠不夠揮霍到高樓起、未來房產市場又是什麼光景,一切都未有定論。
參考資料:
說財貓《細思極恐!地產不行,中介頭子卻賺瘋了》
晨光地產行研《謹慎的貝殼,終於拿到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