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連續四年穩定達標,怎麼做到的?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2024年,北京細顆粒物(PM2.5)濃度爲30.5微克/立方米。在低濃度水平下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難度會越來越大,北京市細顆粒物濃度連續四年穩定達標,且穩中有降是如何做到的?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謝金開進行了解答。
她說,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爲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四年穩定達標,這充分說明,北京市長期以來持之以恆治理大氣污染,不斷深化“一微克”行動,大力推動治污減排的路徑是正確的、措施是有效的。但同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難度加大、改善速率趨緩。面對這一階段特點,北京市不退不讓、攻堅克難,通過創新機制、方法、手段,深化減排,實現了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2024年,全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有四個突出特點。
一是更加突出科學精準。聚焦北京污染貢獻最大的移動源,密集出臺資金補貼等一攬子引導政策,有效推動車械新能源化,顯著減少汽柴油使用。同時,結合空氣質量季節性規律,有針對性開展集中攻堅治污,大力提升了污染防治效能,這也體現了治污的科學精準。
二是更加突出綠色激勵。以降低PM2.5濃度爲核心,創新搭建了“含綠量”指標體系,多維度推動車械、企業、工地等積極創綠,深挖減排潛力,支撐全市空氣質量改善。同時,堅持綠色引領,鼓勵“先進”,實施差異化管理,引導企業提質升級。
三是更加突出共治共享,致力解決羣衆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比如,大力推廣應用基坑氣膜全密閉施工新技術,監測結果表明,使用基坑氣膜後,顆粒物去除率達到90%、噪聲降低70%。又比如,通過開展餐飲油煙治理,並制定高效油煙淨化裝置更換的補貼政策等,有效減少了居民身邊的油煙影響。
四是更加突出區域協同。大氣具有流動性,大氣污染治理必須依靠區域聯防聯控。近年來,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在合力治污、聯動執法、聯合應急等方面不斷深入,推動了區域空氣質量的共同改善。
“2025年,我們將錨定美麗北京建設目標,堅持以提升‘含綠量’爲主線,通過結構的不斷優化、技術的不斷革新、減排的不斷深入,多管齊下,推動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謝金開說。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