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活動 | 週日見!當氣溫上升3度,我們能用創意做點啥?

本文轉自公衆號“X美術館 XMUSEUM”

*“當氣溫上升3度,我們還聊什麼”分享會由X美術館主辦,自然之友提供傳播支持,歡迎報名參與。

“當氣溫上升3度,我們還聊什麼”

分享會

2024.11.17(週日)

13:30-16:30

嘉賓:

龍盼(藝術家)

景斯陽(“生態遠見”計劃召集人)

費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趙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常務副會長)

何苗(自然之友基金會品牌傳播總監)

地點:

X美術館前廳(北京市朝陽區半截塔路53號郎園Station E1棟)

作爲X美術館長期關注的議題之一,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日益需要更實際的討論。2023年,馬文·雷辛託(Marv Recinto)發表的文章《什麼時候了,還在做生態藝術展?》通過梳理近年來美術館與畫廊不斷推出的生態藝術展覽,號召“生態藝術應該協力轉向實際的行動”。在這個背景下,X美術館與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1%工作室聯合推出公共實踐活動“當氣溫上升3度,我們還聊什麼”,旨在邀請各行業嘉賓分享值得思考的藝術視角,以及真實有效的應對策略。

龍盼,《仙境路口》影像靜幀,2019年

龍盼,《仙境路口》影像靜幀,2019年

龍盼,《仙境路口》影像靜幀,2019年

11月17日下午,本次活動的開場將放映藝術家龍盼的影像作品《仙境路口》,並宣讀藝術家寫給觀衆的信。作品基於2018年碳九泄漏的污染事件展開,龍盼利用部分蘑菇的耐海鹽與降解原油的特點,讓這些菌種生長在浮板上,製造了一艘“蘑菇船”。放映後,我們榮幸地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生態遠見”計劃召集人景斯陽來到現場,漫談過往的藝術實踐如何在面對生態危機的時候發揮作用。

《候鳥驛站》生態計劃展覽現場,圖片由費俊惠允

隨後,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將介紹《候鳥驛站》跨學科項目的背景與現狀,該實驗計劃與水生及鳥美學專家協作,研發與水域生態共生及遷徙候鳥停歇的生態驛站。

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車間現場,圖片由趙凱惠允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常務副會長趙凱也將來到現場,以“校服的歸宿”爲題,從一件日常校服開始,講述紡織服裝業的循環利用。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紡織大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佔全球的50%以上,而且還在逐年增長,而每回收利用1千克廢舊紡織品,可降低3.6千克碳排放量、節約6000升水。

綠孔雀雄鳥羣,由莊小松於2018年春拍攝於雲南

綠孔雀雄鳥,由莊小松於2018年春拍攝於雲南

最後,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的品牌傳播總監何苗將從珍稀動物綠孔雀的習性與棲息地講起,分享他們如何打贏了中國第一個環境保護的民間訴訟案,以及當我們面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時,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盡一份心力的方法。

活動將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倪爾璐與X美術館展覽部的朱雅楠主持。當氣溫上升3度,我們期待與你一起更快速地行動起來。

坐席有限,報名規則如下:

該活動屬於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推出的“氣候貨幣計劃——創造性想象力”課程的一部分,央美在校學生可憑證免費參加,觀展請於美術館前臺另外購票。

活動套票爲20元,含X美術館“似曾發生””心之全蝕”與“X虛擬聚集:蜜”冬季聯展的門票1張,限展期內2025年2月14日之前使用。

* 參與本次活動時,請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文明互動,理性表達。

* 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活動主辦方所有。

龍盼

出生於1991年,工作生活於中國江西。她的創作以真菌等生物材料爲主要合作對象,她也對通過生物技術將環境中不可見的異化變得可見感興趣。她的研究方向爲通過非人生物視角解讀當代工業社會下人類的生存與環境之間更深層的、往往被忽視的關係,以探索和呈現人類所處的整個生命網絡的“秘密對應”。代表作有《仙境路口》《風鈴》《粉色蘑菇宴》等。曾獲2022年獲克勞德親王基金會&歌德學院-應對環境變化導師獎,佳士得贊助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女性青年藝術家資助計劃”等,並於2024年受瑞士文化基金會支持赴瑞士進行真菌調查之旅。

景斯陽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危機與生態設計方向召集人,“生態遠見計劃”(Eco-Vision Plan)發起人。她的研究領域爲潛行科技下的生態與生物設計、可持續設計。她的著作包括《反思與展望》《危機與轉機》《自然與城市》《當代設計大家訪談錄》叢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3、2024),譯著《生物設計:自然、科學與創造力》(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等。景斯陽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學位,並曾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學習。

費俊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導師,某集體 ART+TECH 創始人、創意總監。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聯合策展人。他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場域共同構建的混合場域敘事。藝術及設計作品曾在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等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展出,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德國設計獎特別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趙凱

高級工程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現任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民政部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專家、全國環保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75)委員、全國產品回收利用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415)委員、全國能量系統專業技術委員會(SAC/TC459)委員、國家節能中心專家組成員等。曾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原中國輕工總會部級表彰。長期從事節能和循環經濟相關促進工作,國際合作經驗豐富。

何苗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品牌傳播總監,法學學士/法學碩士,職業生涯覆蓋媒體、互聯網公司、自主創業及公益行業,在“有效公衆溝通”領域多年深耕。現負責自然之友品牌戰略、品牌體系建設及該領域對外重要合作,媒體策略與媒體關係,新媒體創意與運營,併爲多家環保組織、公益機構及傳播智庫提供賦能、諮詢。在通過優質主流媒體深度傳播環保議題故事,和以有溫度、有趣味的方式促成環保議題突破同溫層兩方面均具有豐富經驗,推動自然之友傳播工作多次入選權威案例及獲得社會肯定,行業與跨界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本職工作之外,還是一名生活方式博主、持續精進的yogi和自然療愈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