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保專家示警 極端降水恐致「戶外土遺址」消失

萬里長城。(示意圖/達志影像)

北大文保專家警惕極端降水對戶外不可移動文物的影響。圖爲安徽黃山鎮海橋2020年洪澇損毀前(左圖)、後(右圖)。(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研究)

澎湃新聞26日報導,近年來氣候變化對文物保護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周雙林在談到氣候變化對中國大陸西北地方土遺址的影響時說:「我們要特別注意西北乾旱地區的暖溼化,這會對當地文物帶來致命的後果。」他說,西部乾旱地區一旦出現強降雨或地面潮溼情況,對土長城、土烽燧等土遺址非常要命。西部地區保存有漢代、唐代烽燧,這些烽燧之所以保存千年,正是因爲當地乾旱,如果西部不幹旱了,這些土遺址很快會消失。

中國大陸是文物大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豐富。據第三次大陸全國文物普查,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有76.7萬餘處,包含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等。由於不可移動文物多處於露天或半露天環境,文物常遭受到自然災害嚴重破壞甚至毀滅的風險,而在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這些風險正在加劇。

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研究》一文中提到:「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趨勢,致使我國不可移動文物所處外在條件惡化,干擾影響加速,文物因災損毀、自然破壞的事件頻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其中,極端降雨帶來的水害是建築遺產面對的最常見、破壞力最大的災害類型之一。

資料顯示,2010年南方大範圍發生洪澇災害,導致四川省35個鄉鎮的不可移動文物受到淹沒和損毀;2016年,莫蘭蒂颱風造成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文物遭受重大損失,福建、浙江6座橋樑相繼受損、被毀。

2020年汛期,江南、華南、西南多地發生洪澇災害,受損文物範圍廣、數量多、損失大,是2000年以來最爲嚴重的一年。長江流域省分文物受損情況更爲嚴重,其中,江西160處、安徽144處、湖南62處、四川41處、湖北31處均遭受不同程度損傷。11個省分共有70餘座橋樑受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黃山屯溪鎮海橋、四川阿壩紅軍長征遺蹟達維會師橋和江西婺源清華彩虹橋等被沖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襄陽城牆發生局部坍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桂林李宗仁故居、湖北十堰武當山建築羣五龍宮龍虎殿等發生房屋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