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陸配權益 爲臺灣更長遠的族羣和諧
2009年4月,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穿綠衣)參加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就審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與朝野立委一同面對面溝通協商,會中通過放寬大陸配偶繼承權。(本報資料照)
鑄劍爲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時報出版)
有意義且有趣的是,賴幸媛排除萬難逐步推動陸配權益改革,也引領了大陸官方對陸配羣體的重視,那幾年正面影響到了對岸的國臺辦。國臺辦促成了中國大陸民政部在二○一二年六月成立「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是大陸第一家專門服務於兩岸婚姻家庭的機構。二○一二年八月,王毅公開呼籲重視陸配合理的訴求,國臺辦也透過國臺辦陸委會管道表達關注和合作之意。賴幸媛說,這就是善的循環、好的影響,是兩岸良性互動下的正向發展。當時,陸委會就對外表達:「期待臺灣社會對移民人權的關注與努力,能促成兩岸公民社會的相互提升。」
然而,二○一六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卻迎來急速冰凍,制度化協商中斷,兩岸交流急劇下降,兩岸婚姻也反映了這個趨勢。內政部的兩岸婚姻數字變化呈現宛如溜滑梯,從二○○三年每年達三萬多對的高峰,到二○二○年,一年僅剩一千多對,減少近九五%。
兩岸婚姻大幅減少的原因,和兩岸交流大幅限縮之社會氛圍也有關。二○一九年八月,北京宣佈「暫停陸客來臺自由行」;中國大陸教育部也在二○二一年四月宣佈「暫停陸生新生來臺就學」,至今未恢復,導致在臺陸生人數逐年減少,影響兩岸青年學生的雙向交流。以陸配的前婚姻子女,陳明通口中的「小明們」爲例,原本可以探親方式來臺與家人團聚,如同二○○九年的彭小弟和小欣兒一樣,當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地域和染疫成了新的歧視,「小明」們被蔡政府擋在外頭,回不來臺灣和母親相聚,蔡政府對「小明」拒於國門之外,態度極不友善。
兩岸婚姻和陸配會不會成爲「歷史名詞」?賴幸媛認爲「當然不會」,現階段臺灣社會還有三十六萬陸配家庭,有六十多萬陸配子女,他們是新臺灣之子。兩岸的社會經濟關聯性,千絲萬縷,即使政府之間不相往來,民間交流仍會自然持續。
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長鍾錦明也認爲「不會」,他表示,「近年來大陸配偶每年的婚姻數確實明顯減少,而且被越南配偶所超越,但還是有臺商、臺幹、臺青,只要兩岸之間還有交流,就還會有兩岸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