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年內裁撤分支機構近千家 人身險網點佔比6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保險分支機構的裁撤動作一直沒有停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1日至7月12日期間,共退出分支機構937家,同比減少17%,絕對數量依然巨大。從裁撤網點的業務類型來看,人身險公司佔比較高,達到了6成,財產險公司爲4成。業內分析認爲,裁撤經營網點也是險企斷臂求生,不得已而爲之。

營銷部裁撤比例最高

從撤銷機構級別來分析,營銷部及營銷服務部最多,其次是支公司,前者撤銷比例爲61.08%,數量位居絕對的第一,後者爲29.19%,兩者合計撤銷比例超過9成。

頭部壽險企業是保險業撤銷網點的主力軍,年內撤銷超300家分支機構。其中,太保壽險年內撤銷分支機構超過100家,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平安人壽的撤銷數量均超過60家。這些被撤銷的分支機構主要是分佈三四線城市的營業部和營銷服務部,裁撤以壓降成本。

從撤銷的區域來看,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和部分鄉鎮的保險分支機構成爲調整的重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裁撤的網點,多是因爲地區的市場容量有限,增員困難,使得保險公司在資源配置上要做出取捨,因此撤銷部分營銷服務部。

某壽險從業人員表示,在一些經濟不發達或欠發達、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營銷服務部的運營收入無法覆蓋成本,且未來也難以實現規模效應。同時,這些地區的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也相對較低,導致營銷服務部在開展業務時面臨諸多困難。險企會對此進行評估,最後決定撤銷或者合併部分網點。

暨南大學醫學碩士、北美高級壽險管理師孫曉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本質上是行業和技術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險企也是在斷臂求生”。險企作爲企業,盈利是首要任務,一方面,險企需考量分支機構運營成本與收益的平衡,在發展壓力下,險企必須優化調整網點佈局,裁撤經營能力不佳的分支機構,提升留存機構的服務質量與效益。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也是部分分支機構退出的原因之一,消費者投保、業務辦理越來越方便,很多業務不需要再去營業網點辦理,完全可以通過線上小程序或者險企自有App完成。

“就拿保險用戶最爲關注的理賠來說,隨着行業數字化的普及,常見的小額醫療或意外險種,客戶只需在線上操作,進行理賠,賠付速度也是大幅提高,甚至賠付時間可達秒級,完全不需要人工手動處理。例如,中國人壽整體賠付時效平均爲0.34天;長城人壽理賠申請時效1.26天。”孫曉四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2023年中國互聯網保險理賠服務創新報告》預測,保險行業整體理賠線上化率水平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85%和95%,2025年保險行業線上理賠規模將達到1.75萬億,2030年保險行業的線上理賠規模將超過3.15萬億。

代理人人數銳減

除了網點裁撤之外,代理人的人數也在銳減。險企進入“雙減”模式。據悉在“報行合一”導致佣金大降和行業轉型的雙重壓力下,壽險業代理人隊伍持續“瘦身”。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預計,隨着保險代理人分級管理制度的實施,今年上半年行業代理人規模有望實現築底。據《2024中國保險發展報告》統計,代理人數量從2019年底的912萬人驟減至2023年底的281.34萬,降幅高達69%。這意味着保險行業的代理人規模在短短几年內銳減了600萬人。

根據A股5大上市險企的年報統計,2023年壽險代理人規模合計142.38萬人,與上一年相比減少22.46萬人,同比下降13.63%。截至年末,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以及人保壽險代理人數分別較2022年下降9.8萬人、4.2萬人、4.2萬人、3.4萬人、0.86萬人。

除了上述提到的佣金下降和行業數字化轉型之外,行業規範化也讓代理人的門檻提高,呈現優勝略汰的局面,導致部分業務員離崗。 今年5月份,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下發了《保險銷售從業人員銷售能力資質分級體系建設規劃(徵求意見稿)》。其主要任務有四項:建立統一規範的銷售能力資質分級標準;建立統分結合的銷售能力資質考覈評價機制;建立與銷售能力資質對應的分級銷售授權規則;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這是今年年4月銀保監會下發《人身保險銷售行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後(下稱《辦法》),協會對保險銷售人員分級管理制度的細化落實方案,規劃的出臺既是專業的需要,也是市場的需要。

華泰證券分析師李健認爲,當前頭部壽險公司正在進行代理人隊伍的轉型升級,由過去的重規模、重招募轉向重質量、重留存。“我們認爲主要公司的代理人規模在2022年仍將呈現下滑趨勢,而代理人產能的提升在短期內未必能夠彌補人數的下滑。因此我們預計2022年主要公司的新業務價值仍將維持負增長,部分頭部公司有望在2023年走出低谷並實現新業務價值正增長。《辦法》目前在徵求意見階段,具體影響仍有待正式稿落地後觀察。但我們認爲專業化、規範化、長期主義的監管導向不會變,並將推動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