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面臨瓶頸,基礎設施配套尚不夠完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取得長足發展。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人民幣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已達32.9萬億元。自2019年以來連續五年快速增長之後,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速仍然高達14.5%。

近日,以“金融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爲主題的銀行家金融創新論壇在京舉行。會上,《銀行家》雜誌社主編、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執行站長王力博士代表課題組發佈了《銀行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商業銀行紛紛加大數字普惠金融推廣力度,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等的方式,爲小微企業、農戶等普惠金融羣體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不過,《報告》也指出,我國銀行業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面臨瓶頸。

《報告》也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實現了量質的合理增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或者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譬如,我國普惠金融基礎設施配套尚不夠完善,企業劃型標準不一,數據查詢存在壁壘;信用環境、徵信體系、支付體系、結算體系、法律體系、監管規則等需要逐步健全;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體系有待進一步優化;少數貸款中介存在信貸欺詐現象,信貸資金的流向缺乏有效監管手段等。

普遍設立普惠金融管理部門

近年來,爲確保普惠金融業務的規範運作和高效發展,商業銀行普遍建立了統一的管理體制機制。這一體制機制涵蓋了管理體系、政策制定、資源配置等多個方面,爲普惠金融業務的穩健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報告》指出,商業銀行普遍設立了專門的普惠金融管理部門或事業部負責全行普惠金融業務的統籌規劃和日常管理。同時,各分支機構也相應設立普惠金融管理部門或崗位,確保普惠金融政策在基層得到有效執行。爲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商業銀行制定了詳細的普惠金融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這些規章制度明確了各崗位職責、業務標準和操作流程,確保普惠金融業務在各個環節上都能得到規範運作。

在資源配置上,商業銀行將普惠金融作爲重要業務領域之一,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通過單列普惠金融信貸計劃、設立專項激勵基金、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商業銀行確保了普惠金融業務資源的充足投入和有效利用。

在盡職免責方面,商業銀行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確立了盡職免責的具體標準和流程。這些制度通常包括對普惠金融業務的審查、審批、放款及貸後的全流程管理,明確了員工在業務操作中的職責和權力。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商業銀行實施了容錯式管理,鼓勵創新並適度容錯。這意味着在普惠金融業務的開展過程中,員工在遵守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即使出現失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免責。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產品創新

在普惠金融領域,持續的產品創新是推動行業發展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的核心和關鍵。面對小微企業、農戶、個體工商戶等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商業銀行紛紛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構建標準化與多樣化並重的普惠金融產品體系,以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服務。

《報告》認爲,標準化產品體系旨在通過統一的業務流程、風控模型和服務標準,實現普惠金融產品的快速複製和推廣,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商業銀行在產品設計時,注重客戶需求的共性與差異,通過模塊化、標準化的方式,開發出適應廣泛客戶羣體的普惠金融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認爲在普惠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金融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商業銀行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優化產品設計、提升風控能力、改善客戶體驗。

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戶的交易行爲、信用記錄等信息,構建客戶畫像,爲精準營銷和智能風控提供數據支持;運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自動審批和貸後管理,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交易數據的透明化和不可篡改性,增強融資過程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科技賦能產品創新不僅提升了商業銀行的服務水平,也爲普惠金融羣體帶來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資體驗。隨着金融科技的不斷髮展,未來普惠金融產品將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定製化,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報告》表示。

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面臨瓶頸

通過調研《報告》發現,當前銀行業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面臨瓶頸,亟需研究形成新的高質量發展框架。

一是當前普惠金融發展進入新階段,亟需從量的增長轉向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在2019年以來連續五年快速增長之後,同比增速仍然高達14.5%。下一步應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更加註重提升普惠金融供給質量,在普惠金融細分領域,不宜增量又增速。

二是普惠金融業務量價競爭愈演愈烈,在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同時,過度競爭造成普惠金融資源供給過剩,也導致銀行業金融機構風控壓力增大,不利於行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宏觀經濟基本面變化導致普惠金融重點目標羣體受到較大影響。新冠疫情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等市場主體衝擊明顯,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國內需求不足、預期轉弱等因素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四是普惠金融面臨“五篇大文章”融合發展趨勢,當前普惠金融與數字金融結合較爲緊密,但普惠金融與科技金融、養老金融、綠色金融等融合發展尚待探索。

此外《報告》指出,我國銀行業普惠金融數據聯通差成本較高。一是當前數字化、互聯網化趨勢下,銀行需要開拓支付清算、賬務服務、C端服務,但大量交易數據被一些市場佔有率高的企業掌握,數據連通性差、形成壁壘,高收費也對銀行構成成本壓力。二是商業銀行在連接和使用社保、稅務、水電等數據時,除需要克服聯通性問題外,還要支付不菲的數據使用費用。因爲成本較高,導致銀行查詢企業數據頻率不高,對長期資產質量掌握不夠。三是銀行難以獲取可靠的企業財務與人數數據,信息不對稱問題難以克服。

此外,《報告》認爲,我國銀行業普惠金融風險共擔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融資擔保等風險共擔機制是各級政府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舉措。目前地方融資擔保的標準化要求難以達到,政府性擔保機構、銀行、政府風險補償基金、保險等風險共擔機制費用設計有待澄清。合作模式尚未定型,合作對等條款有待設計,協調機制有待健全,不同類型、規模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差異化需求需要細分。”《報告》寫道。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關注到,我國銀行業普惠金融業務中仍然有少數貸款中介存在信貸欺詐行爲。少數不法貸款中介和助貸機構,瞄準對貸款業務流程不熟悉或徵信有問題的羣體,利用借款人着急用錢的心理,以“內部有人、特殊渠道、低息貸款”“無抵押、無擔保,可當天放款”等誘人話術,設置各類貸款騙局,誘導消費者辦理“AB貸”。這些貸款中介既放大了銀行普惠金融貸款的風險,又增加了普惠金融客戶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