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石頭砸爛自己腳!歐洲哭訴:中國“卡脖子”,炮彈大幅減產

這回輪到中國“卡脖子”了?長期抹黑中國的歐洲,這次輸慘了。正在緊鑼密鼓爲烏克蘭生產炮彈的歐洲,突然發現一些關鍵原料被中國“卡脖子”,有些歐洲軍火商正在搶囤中國的棉花,有人已經囤了三年庫存。

這裡說的中國棉花,其實是指硝化棉,也就是纖維素硝酸酯,主要應用在炮彈領域,用來製備發射藥。1832年法國科學家布拉孔諾用濃硝酸浸泡木材和棉花首次製備出了硝化纖維素,命名爲“木炸藥”。1845年瑞士科學家通過將棉纖維浸入濃硫酸和硝酸進行硝化,發明了硝化棉這種燃爆速度略高於黑火藥的物質。最後法國工程師保羅·維耶爾使用乙醇或者乙醚進行溶解,加入一部分穩定劑,最後進行乾燥硬化,就得到了化學性質相對穩定的硝化棉火藥。

隨後在各國化工專家的不懈努力改進下,以硝化棉爲基礎製備的無煙火藥和新式炸藥促成了軍事火炸藥體系的歷史性跨越。

炮彈的發射藥,包括單基,雙基和三基藥。單基發射藥就是純的硝化棉,雙基發射藥是在硝化棉基礎上加入一定比例的硝化甘油,使硝化棉火藥的燃爆速度更快,推進力量更大。三基發射藥再加入別的成分,例如比例不等的烈性硝基胍原料,使得硝化棉發射藥的燃燒更爲充分,更爲快速,達到了現代化高壓滑膛火炮的要求,這就是“三基發射藥”,但是基底都是硝化棉。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硝化棉生產國,以及最重要的出口國。中國具有世界第一的硝化棉產能,而且壟斷了世界硝化棉貿易很大份額。例如我國的四川北方硝棉公司,不僅是全國第一大硝棉製品生產廠家,而且還是全球第一大硝棉製品生產商。

這事最早是今年3月份被法國人曝出來的,法國軍方的一份報告中提到,由於中國在數個月之前“意外地中斷”了對一種重要火藥原料的供應,導致法國彈藥廠的生產陷入困境。不只是法國,整個歐洲的炮彈生產都因爲這種來自中國的特殊原料的斷供而導致炮彈大幅度減產。

歐洲原本可以自產一部分硝化棉,然後還有一部分需要從中國進口。然後老歐洲他們搞了一個新疆棉製裁,把自己的腳砸爛了。由於新疆和新疆棉花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惡毒攻擊和制裁,含有新疆棉花的硝化棉製品都無法出口歐洲。

硝化棉的關鍵不是新疆長絨棉,而是完整的成本合適的生產體系。中國的產業鏈完整,硝化棉產量大,性價更比高。實際上新疆優質長絨棉不太可能作爲硝化棉,原因很簡單,太貴了。硝化棉對長絨和短絨沒有苛刻要求。硝化棉的主要原料是棉短絨,棉短絨是棉籽剝離棉花後的副產品,不光新疆有,中亞國家,美國等產棉國都有。

造成歐洲硝化棉發射藥緊張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方面對出口硝化棉製品進行了控制和調整。俄烏戰爭爆發以後,中國收緊了炸藥原材料和硝化棉的出口量,而且增加了世界棉花的進口量。對硝化棉的出口實行登記管制,對硝化棉的每一筆交易都要進行登記和溯源。

聯合早報去年6月曾報道,中國向北方某國出口了一大批無煙發射藥,能造8000萬發彈藥,主要接收廠家是巴爾瑙爾彈藥廠。(這個消息未經證實)

中國硝化棉出口的最大客戶其實是美國和越南。中國以前對歐洲的硝化棉出口也沒有新聞裡寫的那麼誇張,每年只有不到2000噸。但這些硝化棉卻佔有了歐洲70%以上的份額,由此可見中國硝化棉的重要性。假設155毫米榴彈配6個重量爲1公斤的發射藥包,100萬發炮彈需要發射藥6000噸。這說明歐洲要想完成對烏克蘭承諾的100萬發炮彈的年產量,就必須解決硝化棉來源問題。

目前俄烏衝突延宕兩年有餘,歐洲軍火商援助烏克蘭的炮彈產能捉襟見肘,於是對中國棉花的依賴成了他們“甩鍋”的對象。據英國《金融時報》4月8日的報道,歐洲有超過七成的硝化棉依賴中國供應,出於對中國方面“卡脖子”風險的擔憂,歐洲的防務企業正“儘可能多地採購以填補庫存”,有些軍火商已囤積了可供三年消耗的庫存。

歐洲把硝化棉短缺的鍋甩給中國,一個重要原因是爲了給多圈錢找理由。

各種找補的因素都會被提出來,例如擴建生產線的投資,危險品物流體系的投資,原料供應鏈的投入。這種補貼,相當於一種國家背書,炮彈廠最擔心的,是當產能擴大,達到巔峰以後,戰爭突然停止了,訂單沒有了,導致較大損失,因此需要有國家兜底才行。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負責安全和國防事務的負責人克里斯蒂安·莫林就此指出,硝化纖維素是一種比較“廉價化學產品”,過去歐洲根本不重視,長期以來都外包給中國等國進行生產。等到供應鏈中斷或擴大產能時才發現歐洲自己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了。

莫林認爲:“如果你想擴大彈藥生產規模,這不僅僅涉及原材料,還涉及到建設新的彈藥原材料生產基地,根據軍工製造標準,擴建發射藥工廠可能需要六個月到兩年的時間。”

歸根結底,歐洲方面的嚷嚷是爲了要錢,對歐盟要補貼。從供應鏈理論看,任何一種原料都無法威脅或遏制製造方,只是價錢和時間成本問題,歐洲當然可以自己生產硝化棉,但這需要大量的基礎投資和建設時間。而烏克蘭的戰場局勢不妙,烏克蘭很被動,畢竟形勢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