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 | 要讓市場主體更切實地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改變

閱讀前言:企業發展與營商環境密切相關,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良好的營商環境對地方經濟活動重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國在改善營商環境、促進企業中性競爭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然而,企業發展到底需要怎樣的營商環境?產業政策如何實施才更有利於經濟發展?對此,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教授接受了《經濟》雜誌專訪,就以上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和看法。

文/ 白重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本文共計2771字數,閱讀約需要4-7分鐘。

扶持過度會造成產能過剩

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特惠模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現狀來看,雖然過去幾年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中國的營商環境還是不夠完善,企業在運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幾個部門同時管一件事,每個部門的規則單獨看沒有問題,但放在一起,就可能互相沖突。比如,一家外資企業在地方投資項目,按照外匯管理規定,項目結束清算後,其可以將投資收益轉回本國,但需要向銀行提供納稅證明。2018年之前,我國有兩個稅收部門——國稅局和地稅局,即需要提供兩張納稅證明,但實際操作中,要想獲得國稅局的納稅證明,就必須將地稅局的證明留在國稅局,無法同時提供兩張證明。過去企業遇到這種問題時,可能需要某個政府部門或相關人員出面協調,我們將其稱之爲“特惠模式”。

爲了讓特惠制度能夠成功,地方政府首先要決定幫誰不幫誰,選對了就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初期,我們基本能夠預判哪些企業比較重要,然而隨着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種預判變得越來越困難,特惠制度的效能也隨之下降。

其次,在特惠模式下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規範的行爲,我們對此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在一定程度上特惠制度繼續起作用的空間越來越小。另外,政府對企業扶持力度過大也會造成產能過剩,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這些產能可以被快速消化,一旦增速放緩,就會變得特別困難。

特惠模式的侷限性越來越大,是否可以通過地方政府間的競爭來促進這一模式的改變?

如果地方政府是爲了吸引投資而改善普惠的營商環境,且動力足夠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這一模式的改善。但是改善普惠的營商環境不是一蹴而就、想做就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些規章制度並不完全由地方政府說了算,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如果甲地企業侵犯了乙地企業的知識產權,甲地地方政府不一定有動力來保護乙地的知識產權,在這種情況下,地方競爭不但不會解決這個問題,甚至還會加劇問題。地方之間的競爭應該朝着全面改善營商環境的方向去發展,這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的努力,也需要有一些更好的頂層設計,例如制定全國普適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保證其強有力的實施,讓地方利益不再起阻礙作用。

制度環境普遍改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爲在制度環境中,很多部門都會從自身角度出發制定法律法規,可能造成部門間制度衝突或意見不一致,甚至互相推諉。由此可以看出,頂層設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地方政府可以考慮設立一個專門機構來提供“一站式”服務,因爲企業在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時,是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沒有能力來協調部門之間的衝突,設立這樣一個機構,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營商環境中遇到的問題,大大提高辦事效率。

產業政策要更加普惠

政府應該如何把握好產業政策的推行?

判斷產業政策是否得當,要看其在實際應用中所產生的後果。有研究發現,如果產業政策惠及所有相關企業,不影響平等競爭,對效率提升的效果可以是正面的;但如果只是爲一部分企業提供支持,造成不平等競爭,對效率提升就沒有正面效果。

原則上,當產能出現過剩時,爲解決這一問題,應該讓低效率的提供者退出來,以維持市場的供需平衡,然而在實踐中,各級政府不願看到其扶持的企業失敗,會繼續給予支持,並且這似乎成了普遍規律。

因此,在推行產業政策時要特別謹慎。當產業鏈風險涉及國家經濟安全,有些產品掌握在個別外國供應商手中時,可能要實行一些產業政策,希望能儘快解決“卡脖子”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要儘量普惠,不要只盯着幾家企業。產業政策不應由政府來選優劣,而是要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來決定。政府更應該做的是改善營商環境,而不是給企業提供財務上或資源上的扶持,否則就會造成企業之間資源配置的低效率,更聰明的產業政策應該是選一些既對經濟發展很重要,也能幫助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點行業,集中精力改善其營商環境。

如何促進公平競爭,實現競爭中性?

競爭中性強調的是所有企業在獲得資源和機會方面都是公平的,這樣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纔會更高。但是也有難處,比如金融機構給兩家企業提供貸款,一家是民營企業,一家是國有企業,會不會存在區別對待?政策上可能不會,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當貸款出現壞賬時銀行會被問責,如果問責機制不平等,對民營企業出現壞賬問責較重的話,就會引導銀行不願給民營企業貸款。因此,在整個體系中,除了金融監管、問責要公平之外,還要努力實現競爭中性。

重視市場主體主觀感受

讓企業更切實地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改變,應從哪些指標進行改善?

指標只是一個方面,不一定能夠完全地反映現實。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鞋子是不是舒服,只有企業才能體會到營商環境對自己是否有利。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制定政策和對政策進行評估時,更加重視企業的主觀感受,重視市場主體的主觀感受,讓其有更多的話語權。在具體落實中,我認爲行業協會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從結構性的改變來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其他地區也要做同樣的努力。很多影響企業、行業的重要因素並沒有體現在世行的指標中。一是政策影響,對企業來說,政策穩定性非常重要,如果政策不穩定,企業就沒有穩定的預期;二是企業產權保護,世行的指標中有一項是保護小股東,但是中國企業面臨的很大問題是,是否有信心認爲企業產權得到了充分保護;三是企業監管,世行指標在這方面考慮得比較少,但是多頭監管存在衝突的可能性很大,這種情況不解決,企業發展就會很困難。此外,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否有一個良好的促進人才流動的機制,也需要我們不斷努力。

改善營商環境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短期內要實現非常大的實質性改觀並不現實,但只要我們認識到營商環境的重要性,對現在的差距有充分認識,下更大的決心通過改善營商環境來促進經濟可持續高效發展,就能夠不斷進步。

END

第1經濟,致力於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跪民黨的基因

“珍珠港”前夜再現,如何防止中美陷入直接戰爭

對真理和自然的態度,纔是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

美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強國,第二也不是中國!

中國的挑戰:美國從未遭逢如此對手

周其仁 | 前後堵截,水大浪也急,如何再“突圍”?

中國面臨十面埋伏

如果你真愛國,就請超越憤青思維

什麼是正常的民族主義?

莫以爲只要經濟強大了,世界就會尊重你

拜登正準備好埋葬新自由主義

中國要閉關鎖國?NO!

關於當前中美關係,至今寫得最好的文章

基辛格 | 英德的歷史會在中美間重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