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東芝無奈退市,日本製造沒落了?
2023.09.28
本文字數:239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導讀:東芝退市,是日本整個製造業產業的衰落使得企業發展後力不足所導致。
作者 |第一財經 潘寅茹
如果不出意外,擁有近150年曆史的東芝將在2023年退市。屆時,東芝在東京證交所長達74年的上市歷史也將隨之落下帷幕。
據新華社報道,日本東芝公司21日說,以日本國內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爲主的財團完成對東芝的要約收購,爲東芝私有化退市掃清障礙。上述財團由20多家日本公司組成,以每股4620日元(約合227.6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東芝股份。
上述財團已從東芝股東手中募集到78.65%的股份,超出66.7%股份的最低門檻,因此收購成立。從結算開始的9月27日起,“日本產業合作伙伴”將成爲東芝新的母公司及最大股東。
創立於1875年的東芝是日本製造業的代表之一,在1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東芝打造了橫跨家電、電氣、半導體、能源、基建的龐大帝國。
東芝研究開發中心的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所專家
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個雷達、第一臺電視機、第一個微波爐、第一個電飯煲、第一個可視電話,都來自於東芝;甚至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也來自東芝。全盛時期,東芝是全球前五的半導體制造商、全球前三的醫療器械廠商,還是日本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廠商之一。
從昔日站在日本製造業的巔峰,到如今走向退市,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告訴第一財經,其中既有公司自身經營的巨大問題,也有避免不了的時代烙印。退市後的東芝能否浴火重生,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謎題。
在覈電業務上栽了跟頭
對於中國消費者而言,東芝並不陌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TOSHIBA 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這句廣告詞一度風靡大江南北。2022年,恰逢東芝進入中國市場50週年。
擔任多家日本自治體顧問的王淅告訴第一財經,中國消費者所熟知的東芝更多的是消費電子類企業,其實,以東芝的核心競爭力來看,它並不是家簡單的消費電子類企業,是與日立、三菱齊名的日本製造業三大巨頭,業務領域廣泛,“是個多元化經營的龐然大物。對日本經濟而言,東芝最重要的是能源和基建業務”。
陳言表示,作爲一家百年企業,1996-2002年間,東芝的手提電腦是世界上產量最大也是當時質量最好的電腦之一,“但後續因生產方式的變化,東芝失去了在產品研發方面的優勢,而寄希望於以核電和閃存爲代表的新業務增長模式”。
據公開資料梳理,2006年,東芝以“天價”收購美國西屋電氣核電業務,欲在覈電領域大展手腳。陳言曾多次採訪過東芝時任總裁西田厚聰。他還記得,當西屋電氣的核電業務被東芝併購時,這一收購案提價到了54億美元。
“每當談及這一重金併購時,能從西田的眼裡看到難言的興奮,”陳言回憶道,“2000年前後,全球興起建核電站的浪潮。彼時的西田認爲,如果有西屋的技術,東芝今後很有可能在覈電領域大有所爲。西田也一直表示,儘管可能需要十多年的時間才能收回併購的成本,但他堅信核電的前景每年能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回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事故,被寄予厚望的核電事業成了東芝的“累贅”。事故中受損最嚴重的3號機反應堆正是由東芝提供的,東芝此後再難拿到核電訂單。2015年12月,被東芝收購的西屋電氣因收購了一家經營狀況惡化的美國公司,造成超過60億美元的虧損。西屋電氣最終於2017年申請破產。
王淅也清晰地記得,福島核事故後日本國內和全球範圍內反對核電的聲音不絕於耳,“東芝當時要大力發展核電的願景,不幸與時代所提倡的背道而馳”。
造假醜聞重創聲譽
“核電業務受挫後,東芝失去了賺錢的一大支柱,隨即想轉向閃存業務,但當時全球範圍內電子消費行業陷入週期低谷,東芝在重壓之下苟延殘喘。”陳言說道。爲了呈現出公司欣欣向榮的姿態,東芝開始了長達8年的財務造假,可統計的虛報利潤足有1562億日元。造假事件曝光後,東芝股價大跌、市值縮水一度達40%。
此後,在內外多重危機下,陷入破產境地的東芝選擇斷臂求生,開啓了“甩賣”模式。比如,將醫療機械子公司賣給了佳能,將家電部門賣給了美的,將筆記本電腦業務及所有股份賣給了夏普等。
與此同時,東芝還在二級市場上吸引了一大批所謂的“積極主義投資者”。據估計,“積極主義投資者”們此前持有東芝約25%的股票。東芝的第一大股東、美國基金埃菲西莫資本管理公司(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第二大股東、新加坡基金3D Investment Partners均屬此列。
2021年底,一度有消息稱東芝決定分拆爲三家公司:一家注重新能源和基礎設施,一家專注硬盤和半導體業務,另一家專注於閃存芯片的生產。但由於上述股東的反對,這一計劃並沒有付諸現實。
在王淅看來,東芝之所以“自救”得磕磕絆絆,其實與日本經濟當年陷入停滯後,大型企業尋找突破密切相關,“在這過程中,東芝引入的比較激進的管理模式當時在日本社會、企業間引發了巨大的爭論。在傳統日本企業的管理層看來,東芝導入的美國治理模式,更注重短期收益,更注重股東對公司的影響”。
陳言也認爲,外部資本的到來並沒有給東芝帶來積極的改造效應,反而將東芝進一步向經營惡化的方向推進。
由於東芝龐大的業務板塊涉及日本國防和核電等戰略性行業,東芝董事會主席綱川聰在今年3月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警告稱,外國資金收購東芝可能導致東芝失去政府訂單,並且可能迫使東芝出售其國防及核電業務。在這一背景下,日本國內基金在最後一刻出手。
“雖然最終的收購價格尚不及西方股東預期的一半,但與2017年接手時的3000多日元的股價相比,在東芝的股東看來,這是筆穩賺不賠的買賣。”陳言說道。
東芝已連續第五年亮相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日本製造業“光環不再”?
對於退市的前景,陳言預計,後續東芝還會通過企業內部經營的改善,在未來重新上市。王淅也認爲,退市不是躺平,“儘管東芝自身的經營存在嚴重的問題,但日本股市還是給了5年時間調整,一旦再度符合上市標準,可以重回東京證券交易所。同時也說明東芝目前的業務對於日本經濟很重要。”
東芝官網顯示,近日,東芝不僅在英國開設了量子技術中心,還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開設了再生創新中心,“英國是其中一環,目的是讓集團‘通過數字化實現碳中和與循環經濟’的業務重振。”
收納於黑色框架內的世界首個透射型Cu₂O太陽能電池單體(淡橙色部分)。(圖片均自東芝官網)
“日本國內也比較期待東芝未來的重組,認爲東芝是‘積極的退市’,避免後續受到股市、資本波動方面的影響。”王淅告訴第一財經,“而且,從東芝最近的國際化佈局可以看出,公司希望繼續在數字化和能源領域保持領先。”
不過,陳言認爲,日本製造業發展從最初的鋼鐵到半導體以及家電,目前在這些領域的優勢都不顯著。“眼下僅日本的汽車對美出口保持強勢,也成爲日本經濟增長的助推力之一,但和引領時代發展的電動車、新能源、5G產業相去較遠。”陳言說,東芝的衰敗,是在這種產業變化過程中出現的。東芝的半導體、家電、核電等業務其實本身具有很好的技術,但在整個產業浪潮的發展中,這些領域的優勢都不再顯著,甚至被趕超。
陳言認爲,作爲日本老牌製造業象徵的東芝,最終走到當前境地,是日本整個製造業產業的衰落使得企業發展後力不足所導致。“雖然東芝還有閃存業務,但在細分領域中也不具有絕對的技術優勢。東芝通過此次股票上的強行收購,未來得以重新提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是日本產業衰落的象徵。”
在王淅看來,儘管局部需要調整,日本的製造業並沒有暮氣沉沉。她舉例道,在數字化時代,AI、芯片、算力,都是今後衡量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要素。“在這些方面,日本還是獲得了不少新的發展機遇,比如將當前火熱的生成式AI與養老結合,又或者利用AI來緩解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日本也在嘗試從這些場景的運用中提煉自己的競爭力。”
王淅認爲,日本產業發展的動力往往來自於對種種約束條件突破的訴求,“老齡化、資源匱乏、糧食自給率低下等,這些都是具有全球共同性的課題,日本希望通過解決這些課題來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力。”
微信編輯| 立早
突發!恆大財富多人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