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I大模型多場景賦能醫療,落地臨牀診療尚有距離 | 最前線

文 | 常澤昱

編輯 | 海若鏡

AI繼續“狂飆”。幾乎所有人都曾沉浸於“多模態”、“大模型”等概念帶來的狂喜或驚訝中。但當前,如何將AI嫁接到行業內部,如何利用AI產生真正的能效等,成爲熱議話題。

具體到應用層面,“技術爲先、場景爲重”是基本的邏輯。

“相較於‘AI+醫療’,我覺得更多的是‘醫療+AI’。我們的角色是賦能者,服務患、醫、藥”。近日舉行的百度健康產業生態大會上,談及自身定位,百度大健康事業羣組總裁何明科數次強調“賦能”。

基於何種場景賦能?圍繞“以患者就醫旅程爲主路徑,滲透醫患藥各環節”的策略,百度健康目前已形成五大產品:面向普通用戶的AI健康助手,面向醫患雙端的在線醫療Copilot,核心面向醫院的“AI智慧門診”,大模型的私有化產品CDSS,核心面向企業的靈醫開放平臺產品。

靈醫開放平臺將面向醫療服務提供API 1000萬token的免費額度。據悉,在純To B場景,百度健康已形成5大核心API+3大產品套件+Ν個基礎API的能力集合,行業付費客戶累計超過100家,助力企業經營提質、增效、降本。

而在院端,如何打破患者與院端信息差、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歷來是醫療AI企業都試圖解決的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譚捷介紹,藉助百度大健康AI產品,目前武漢協和醫院已在分導診、加號、候診三個環節探索智慧化方案。

以加號爲例,針對專家號緊俏難掛且實踐中存在醫患不匹配的現象,百度健康通過病情收集、病例整理、AI預審和醫生複覈的加號流程,爲患者開通應急預約通道,匹配擅長對應疾病的專家。據院方統計,上線75天內,AI智能加號共計審覈5478人的加號申請,通過人次755人,專家審覈通過720人,這意味着其審覈準確率高達95%以上。

壓縮醫生在書寫病歷等重複性工作上的時間支出,則是目前百度健康在“AI醫生助手”模塊推進的工作之一。

“基於大模型輔助醫生提升書寫效率,從實際的反饋來看是受歡迎的,能將醫生花費的時間從1個多小時降低到20分鐘左右”,百度大健康事業羣組策略研發部及AI產業部總經理黃海峰介紹,爲了保證內容的嚴謹性,“每一段輸出內容都會有相關的溯源標註,告訴他是來自哪個單據。”

大模型在具體領域運用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對數據的獲取、發掘,而醫院衆多不同科室的現實情況又對此提出了新的挑戰。黃海峰表示,百度健康將逐步實現從“公有云”到“私有化”、“專門化”的迭代,應用場景大體遵循從由簡到繁、由通用到具體的邏輯逐步推進。

具體到較受矚目的臨牀應用,目前百度還在“篩選具體場景”的階段,因爲“投入確實會比較重”。黃海峰介紹,一方面,針對不同臨牀場景開展的工作複用性較差,例如做肺部手術導航和做口腔建模就涉及兩種完全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要開展具體的臨牀診療,現階段的病例數據也並不足夠,尚需繼續收集、發掘。

讓AI真正在臨牀場景發揮活力,醫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上海仁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遲辰斐認爲,醫生應該“卸掉高牆,學會跟大模型合作,不吝嗇於把自己的知識告訴企業”。

承認AI巨大潛力的同時,遲辰斐也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和觀察提出了一些“冷思考”,結合他參與的多次AI測評的實際情況來看,在面對一些需要判斷力的開放性問題時,AI的能力遠在醫生之下。

因此,建立更科學、與現實擬合程度更高的測評環境也尤爲關鍵。“大模型到底能不能看病,不是現在測評中這些選擇題和科普性的Q&A說了算”,遲辰斐指出,“醫生怎麼看病、多輪問診怎麼進行、怎麼採集患者數據、進行推導、給出診療建議,需要基於醫患交互的自然語言生成的真實場景,把這些東西結合進去,做成一個真正的測評體系。”

總之,正如何明科所講的那樣,大模型讓“我們手裡的‘子彈’更多了”。但如何找到痛點、瞄準子彈,真正實現對醫藥大健康領域全面、深度的賦能,仍然需要更多路徑層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