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教授:中國太空探索爲國際合作提供廣闊空間
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26日,神舟十七號、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在“天宮”順利會師。香港大學(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主任、澳大利亞籍教授柏坤霆在《中國日報》撰文指出,中國的太空探索成就不僅對科學探索和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爲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文章表示,今年1月17日,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只用了3個小時就與空間站完成對接。與之相比,馬斯克Space-X的龍號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需要16-19個小時。
2021年5月15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5月22日,其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開始探索火星。與之相比,約60%的火星探測器未能在這個紅色星球表面着陸。
未來將與中國空間站共軌飛行的巡天望遠鏡的口徑爲兩米,與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口徑相當,而視場比哈勃望遠鏡大350倍。
更重要的是,中國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 年12月首次登陸月球,標誌着中國成爲第三個實現月球軟着陸的國家。
2018年,嫦娥四號攜帶“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成功着陸,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着陸和巡視勘察。嫦娥四號的成功,不僅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也爲月球背面的科學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
隨後的嫦娥五號於2020年12月1日在月球着陸,其返回器於2020年12月17日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中國由此成爲世界第三個從月球採樣返回地球的國家。
鑑於嫦娥五號的成功,嫦娥六號將首次從月球背面採集樣本。如果任務成功,這將是又一個科學大豐收。被陰影籠罩的月球環形山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水冰,這些水冰將來可以作爲太空任務的燃料,也可以爲太空探索者提供氧氣。
嫦娥系列任務還沒有結束,嫦娥七號計劃於2026年左右發射,嫦娥八號計劃於2028年左右發射,這兩次任務的重點都是月球南極,以便在2030年前後建立一個月球科研站。
在4月2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表示,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經中央政府批准啓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目前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文章指出,國際合作在太空探索中至關重要。正如中國在2022年1月發佈的航天白皮書中明確表示的那樣,中國深入開展航天國際交流合作。事實上,嫦娥系列探測器上載有國外科學載荷。例如,嫦娥四號上同時搭載有荷蘭、德國、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國的科學載荷。繼發佈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之後,預計將有更多的國際合作。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