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堡更名熱蘭遮堡 文史工作者:恐獨尊一個時代

臺南文史工作者鄭道聰強調,安平古堡從荷蘭人建堡至今,共歷經10次更名,已成爲地理名詞及文化概念,如果更名爲「熱蘭遮堡」,恐獨尊一個時代,定位於一個空間。(洪榮志攝)

文化部文資局審議通過將安平古堡內的國定古蹟合併更名爲「熱蘭遮堡」,臺南文史工作者鄭道聰強調,安平古堡從荷蘭人建堡至今,共歷經10次更名,已成爲地理名詞及文化概念,如果更名爲「熱蘭遮堡」,恐獨尊一個時代,定位於一個空間。文史工作者詹伯望則建議,可作爲古蹟教育的機會。

鄭道聰表示,對臺南市民或臺灣民衆來說,安平古堡就是一個地理名詞,是一個範圍,除包括熱蘭遮城遺構、臺灣城殘跡,還有日本時代建的荷蘭城,以及戰後1975年蓋的瞭望臺,其實是一個文化的概念。

鄭道聰認爲,文資局更名爲「熱蘭遮堡」,改的就是古蹟的法定名詞。這裡本來就有2個古蹟法定名詞,一是1983年的「臺灣城殘跡」,一是2004年的「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如果要改法定名稱,我們沒有意見,只要文資委員覺得好就可以。

不過,鄭道聰強調,安平古堡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臺灣文化進程的過程。因爲這個城堡曾擁有10個名稱,從最早荷蘭人1624年的「奧蘭治城」;到後來的「熱蘭遮城」;到鄭成功來改爲「安平鎮城」,又稱爲「王城」;後來又因掘取磚造稱爲「磚城」。

此外,臺灣文獻又有3個名稱,包括:紅毛城、赤崁城、臺灣城;加上日本人來又將此地重新堆砌,稱作「荷蘭城」,以及臺南市官派市長改名爲「安平古堡」,還在上面題字。

鄭道聰說,臺灣文化的進程,在安平古堡看得很清楚;安平古堡也是臺灣古蹟裡,少數擁有荷蘭、明鄭、清代、日本時代及戰後民國的建築物,足以顯現臺灣文化不斷堆疊、拼圖的過程,安平古堡代表的是這樣的一個總體概念。

鄭道聰表示,安平人的習慣,過去稱爲「王城」,現在稱爲「古堡」,所以地方有「烏魚出,見到王城肥滋滋」、「南風若轉北,王城去一角」等俚語,王城與民衆的關係,從這裡就很清楚;後來改爲安平古堡,安平人也改稱「古堡」,由於是開放的,安平人以這裡爲活動場所,成爲安平人的一個地理概念。

文史工作者詹伯望也認爲,如果按照原來古蹟法定名稱來稱呼,的確容易混淆,就如同遊客去到安平古堡,都誤以爲瞭望塔就是古蹟本體,置底下那堵真正的古城牆於不顧,甚至連郵政總局發行的古蹟郵票也如此,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詹伯望也建議,最好要在瞭望塔下放置明顯說明牌,說明此塔的來歷,實系1975年間市府推行觀光年所建,並未指定爲古蹟。也因此,由於歷年發掘出土的熱蘭遮堡遺構,分佈得相當零散,市府應作有系統的現場說明與DM標示,讓有興趣的遊客可以按圖索驥,以免再次造成誤會。

臺南安平古堡熱蘭遮堡鄭道聰詹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