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比打罵更有效 古人提倡七不責
一名遭受老師體罰的西安小學生,哭着描述棍棒的粗細。(CFP)
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責備,但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不該責備呢?明朝就有人提出「七不責」,不要在大庭廣衆下罵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泣時加以責罵。古人早就知道,愛的教育比責罰更有效。
人民網、《法制日報》微博稱,明朝思想家呂坤提出的「七不責」,包含對衆不責,就是在大庭廣衆下不責備孩子,保護孩子的尊嚴;睡前不責,因爲此將造成孩子的情緒低落,影響睡眠品質;飲食不責,現代的心理學家研究證實,人的消化系統與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情緒的好壞與消化的好壞成正比。
悲憂不責,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責備,哭泣本身就是一種情緒宣泄,讓孩子痛快地哭出來,家長們不要再雪上加霜;疾病不責,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更有療效。
歡慶不責,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在此刻被責罵,經脈就會立刻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爲自己的過失趕到慚愧,大人就不要再責備了,這時的嘮叨也許會適得其反。
《人民日報》微博稱,體罰對孩子的傷害很大,根據一項調研數據,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爲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孩子;25.7%的孩子會感到自卑,22.1%的孩子會表現冷酷,超過5成的孩子會感到暴躁,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潛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