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男半年內兩度換膝 「這選擇」讓復原結果大不同
骨科醫師提醒,膝關節軟骨會隨着年紀增長、使用頻繁而逐漸磨損,通常建議60到70歲、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該換就換」,否則拖到超過80歲纔要換膝,恐怕徒增手術風險。(王家瑜攝)
74歲的蔡先生喜歡旅遊和運動,近年卻飽受膝蓋疼痛困擾,起初以消炎藥、玻尿酸等方式保守治療,但效果一次比一次差,終於在今年陸續接受左右膝關節置換手術,因爲手術方式不同,右膝大約半年才完全恢復,左膝術後不到2個月就行走自如。醫師提醒,膝關節軟骨會隨着年紀增長、使用頻繁而磨損,通常建議60到70歲、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該換就換」,否則拖到超過80歲纔要換膝,恐徒增手術風險。
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推算全臺超過350萬名患者。臺中榮總骨科部醫師王證琪指出,「年紀」是退化主因,只要活得夠老,膝蓋用久了就會磨損,另一項原因是「性別」,女性停經後受到荷爾蒙影響,以及骨盆下肢結構因素,女性膝關節退化患者是男性的3到4倍。
王證琪指出,膝關節退化症狀包括:關節僵硬、關節疼痛或腫脹、發出喀喀聲、關節變形等,輕度患者可使用物理治療、肌肉訓練、輔助器具(如輔具、護膝、健走杖等),中度患者可使用消炎藥物,但如果關節活動受限或明顯變形、影響生活品質,已成爲重度患者,則須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有研究推算,臺灣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手術需求,但實際上僅有2萬人開刀,兩者落差高達3倍,細究原因在於患者擔心術後疼痛、手術結果不理想,或是年紀太大、體力無法負荷,因而對於換膝手術卻步。
臺灣電腦輔助骨科手術學會理事、中國醫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志鴻指出,臨牀上有2成患者對於膝關節置換手術成效不滿意,因爲每個患者的關節曲線、切骨角度不盡相同,醫師得仰賴自身興驗和術前X光判斷,可能產生1到3度的誤差;近年在機器手臂輔助之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建置3D骨模型、規劃擺放位置及尺寸,術中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降低人爲移動誤差,比傳統手術更加精準、恢復快、降低疼痛感,逐漸成爲換膝手術新趨勢。
洪志鴻提醒,膝關節軟骨會隨着年紀增長、使用頻繁而磨損,如果是60歲以下就有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此時換膝還太早,可考慮PRP注射、幹細胞治療或截骨矯正手術等,等到60歲到70歲是換膝的好時機,該換就換,切勿拖到80歲以上,以免高齡體力差、骨質流失,手術風險反而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