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女孩帶雞腿回家,貧窮讓孩子更孝順?父母要警惕貧窮的後遺症

周口1名7歲的女孩想將學校午餐的雞腿用塑料袋打包回家,被校長髮現了。校長問在幹什麼,女孩說:“媽媽很久沒有吃肉了,我想把雞腿帶回家給媽媽吃。”

聽到這,校長心裡不禁一陣心酸,女孩的家庭他了解,家裡還有1個腦癱姐姐,爲了治病借了不少錢。校長立馬對孩子說:“你吃吧!我再給你拿個雞腿。”

女孩眼裡閃着淚花,紅了眼眶,但最終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

看到這裡,又想笑又想哭,貧窮家孩子的孝順讓人又感動又心酸。

窮人家的孩子爲什麼會早當家?

不是他們天生懂事,而是被窮所逼。

因爲父母身體不好,或者父母忙着賺錢,無暇照顧他們,他們就必須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從小給父母幫忙,給父母分擔壓力,只爲了讓父母能輕鬆一些,多一點時間陪伴他們。

很多父母說,我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最後卻成了“白眼狼”,自私、懶惰。

父母不妨回頭想想,其實你的孩子也有想孝順的時候,可是都被你一一抹殺了。

當孩子第一次想孝順你給你端一杯水,你可能立馬阻止了孩子,因爲你擔心孩子把杯子打碎;

當孩子想幫忙掃地時,你覺得他掃不乾淨,拒絕了他的請求;

當孩子想跟你學做飯時,你說你的任務是讀書,這些都不用你操心;

孩子就是在你的一次次拒絕中學會了“好吃懶做”,學會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同的年齡段,適當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要剝奪孩子勞動的能力,也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體驗生活帶來的感觸,永遠比父母的說教更讓孩子刻苦銘心。

物質貧窮暫時不可避免,心理貧瘠父母要時刻警惕

家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自怨自艾和情緒失控,因爲生活的壓力通常讓他們脾氣暴躁,而孩子很可能是接受他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陪你一起長大》中“天才少年”李非凡,因爲家裡貧窮,媽媽一天打幾份工,面對自己喜歡的機器人,他卻不敢說要,貧窮過早的讓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心,變得敏感又脆弱。

曾經有一位以707分考入北大的寒門子弟,寫了一篇《感謝貧窮》的文章,她在文中提到:“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

對孩子而言,物質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思想一旦在心理生根發芽,孩子的“懂事”和懂事背後的“自卑”和“膽怯”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所以,越是貧窮的家庭,越是懂事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及時瞭解孩子的內心,培養孩子的“信心”和“膽量”,父母更需要以身作則,爭取早日脫離貧窮。

什麼樣的家庭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靠“哭窮”來教育孩子並不可取

貧窮給人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自卑,只要可以提供基礎的物質基礎,就沒必要讓孩子活在“貧窮”的陰影下,窮人的孩子和父母只有奮力跑,纔能有躲避風雨的地方,而一般家庭的孩子已經有了躲避風雨的地方,只要教會孩子使用雨傘,孩子就可以面對人生中的風雨了。

“哭窮”就相當於把孩子從房子裡趕到風雨中,讓孩子去跑,而父母卻在房子裡看着。

父母是大人,孩子是小人,父母可以承受的事情,孩子不一定可以承受,本應該父母承受的事情,更不應該把壓力轉接給孩子,否則就會出現親子關係的“顛倒”。

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即可,一味“哭窮”和一味“裝富”都是在畫蛇添足,即使你不說,隨着孩子成長,他也能感受到家裡的經濟狀況的好壞,父母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焦慮,讓大人是個大人,孩子是個孩子,告訴孩子,父母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的孝順離不開父母的引導,不要感謝貧窮,安於貧窮,用自己的勤勞和堅強去克服貧窮,順便教會孩子這個道理。 這件事情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