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氣候變暖或使真菌突變,對人類威脅變大

6月24日(星期一)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夢背後的科學:夢如何影響我們清醒時的生活

儘管人們尚不完全瞭解做夢是爲了什麼,但新的研究揭示了夢的心理和神經過程。夢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爲它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感覺,幫助我們記憶。

大多數夢發生在快速眼動(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大腦活動增加,眼球快速運動,肌肉短暫麻痹。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大腦活躍而身體靜止。人們常會做一些詳細而奇怪的夢,這些夢有時會引發悲傷等情緒。

根據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大腦的杏仁核、海馬體和視覺空間葉等區域會參與活動。大腦的這些區域調節我們的感知、記憶和對世界的理解。夢可能在情緒調節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隨着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開始探索夢、睡眠和大腦功能之間的複雜聯繫。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其他成像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夢的力量。

儘管夢是短暫的經歷,但它們對我們的精神和情感健康至關重要。夢有助於情緒管理、解決問題、記憶鞏固,並化解心理困惑。隨着我們繼續努力理解夢的意義,我們將對大腦及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更深入的認識。

2、氣候變化或使真菌發生突變,對人類健康危害變大

最新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會促使真菌基因發生突變,從而對人類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脅。

在現代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真菌感染並未被認爲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已知的致病真菌如麴黴、念珠菌和隱球菌,通常隻影響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羣。

先前的研究表明,真菌未能對人類造成更大威脅的原因之一是它們適宜生存的溫度低於哺乳動物的體溫。根據美國微生物學會的說法,我們體內的溫度(37攝氏度)太高,真菌難以忍受。此外,我們的先天免疫細胞可以殺死大多數真菌病原體。

最近,中國的一羣傳染病專家和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了全球氣溫上升會導致致病真菌基因變化的證據。隨着環境變暖,真菌學會了適應,甚至可能達到一個臨界點,使人體成爲理想的居住地。

研究人員發現了數千種真菌菌株,包括以前未被描述的侵襲性真菌病原體Rhodosporidiobolus fluvialis。該菌株在兩個不相關的病例中被發現,並對兩種最常見的抗真菌療法表現出耐藥性。

研究人員給免疫系統較弱的實驗室小鼠注射了感染該真菌的血液,結果發現這種真菌不僅茁壯成長,還變異成更具攻擊性的形式。當病原體暴露在37攝氏度的溫度下後,真菌對各種抗真菌劑產生了耐藥性。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人類活動對乾旱是雙刃劍:人爲溫室氣體可減輕乾旱

地球和環境科學家報告稱,隨着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在增加,導致乾旱和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然而,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爲溫室氣體實際上可能減輕乾旱,爲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氣象學會公報》(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上,這是大氣科學和氣象學領域的重要國際期刊之一。

浦項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使用了11種不同的氣候模型,分析了人類活動對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2022年春季乾旱的影響。這次乾旱是該地區自1951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氣候模型實驗顯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增加了大氣中的人爲氣溶膠,影響了其化學成分,並加劇了安第斯山脈中部的春季乾旱。然而,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增加卻導致該地區降水增加,減輕了春季極端乾旱,降低了此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因此,人類活動產生的氣溶膠和溫室氣體對大氣化學成分和降水機制產生了相反的影響。

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爲它挑戰了以前的結論,即溫室氣體是南非和伊朗乾旱的主要原因,強調了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影響進行更全面研究的必要性。

2、創業者和管理者不同:在認知靈活性和大腦結構上存在差異

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ege)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深入探討了創業和神經科學領域的交叉點,專門研究了習慣性創業者(即那些反覆創業的人)與經驗不足的創業者和管理者相比的認知靈活性。

認知靈活性——即從一種概念或策略適應和轉向另一種概念或策略的能力——對創業成功至關重要。瞭解這一特徵的神經基礎可以爲改進創業培訓和教育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最近發表的研究表明,創業行爲和大腦結構之間存在聯繫,爲新興的神經創業領域開闢了新的視角。

研究首先從分析中得出結論,創業者和管理者在認知靈活性和大腦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與經理人相比,習慣性創業者的左腦灰質體積有所增加。這個大腦區域與增強的認知敏捷性和發散性思維有關,這些都是創業的基本特徵。該研究還將左腦島灰質密度與認知靈活性,尤其是發散性思維聯繫起來。

習慣性創業者獨特的神經特徵的發現不僅促進了我們對創業認知的理解,而且爲研究這些大腦結構如何在創業活動中發展和變化開闢了新的途徑。縱向研究正在進行中,以探索這些差異是源於先天傾向還是大腦對創業經歷的可塑性反應。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強調了將神經科學與傳統創業研究相結合的重要性,以全面瞭解成功企業家在神經學層面上的獨特之處。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中國科學家研發出新型柔性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創新高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出首個柔性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其轉換效率達到了創紀錄的22.8%,標誌着柔性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重大突破。

儘管剛性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已達到33.9%,柔性版本的發展卻面臨諸多挑戰。主要障礙是如何在不影響機械靈活性的情況下,提高超薄硅電池底部的光吸收。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一項開創性研究中,成功展示了首個基於超薄硅的柔性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其厚度約爲30微米。通過減小晶圓厚度和調整捕光結構的特徵尺寸,他們顯著提高了硅襯底的靈活性,同時保持了光利用率。此外,通過封蓋鈣鈦礦頂部電池,他們提高了設備的機械耐久性,解決了硅表面斷裂的問題。

這款柔性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的認證穩定效率爲22.8%,創造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紀錄。其功率重量比爲3.12 W/g,在輕量級封裝中保證了高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半徑僅爲1釐米的情況下經歷了3000次彎曲循環後,該電池仍能保持其初始性能的98.2%。

總之,該研究代表了柔性光伏技術的重大進步,證明了柔性鈣鈦礦/硅串聯太陽能電池的可行性,爲高效、輕量化太陽能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開闢了新途徑。

2、工業脫碳:鋼鐵循環利用的新途徑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程系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鋼鐵回收技術,可幫助各製造行業實現脫碳,並促進鋼鐵行業的循環經濟。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資源、保護與回收》(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上。

這項研究介紹了一種用於電解精煉的創新硫氧電解質,作爲從鋼液中去除銅和碳雜質的替代方法。該過程還會產生液態鐵和硫作爲副產品。

傳統的鋼鐵回收方法使用電弧爐熔化廢金屬。由於在熔解之前難以從廢料中物理分離銅材料,回收的鋼鐵產品中通常含有銅雜質。

爲了將鐵中的銅去除到0.1 wt%以下,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能承受高達1600攝氏度溫度的電化學電池。wt%是重量百分比單位,表示某物質在混合物中的質量比重。在電池內部,電流通過一種新型的硫氧電解質在負極(陰極)和正極(陽極)之間流動,該電解質源自於礦渣。礦渣是鍊鋼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通常用於生產水泥或填埋處理。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把含有銅雜質的鐵作爲電化學電池的陽極。然後,通過電源施加電動勢,使銅與電解質發生反應,從鐵中分離出來。在電池的另一端,我們同時產生新的鐵。”(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