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億化爲烏有!郭臺銘和富士康成爲國產崛起的“背景板”

富士康

作爲全球代工巨頭,富士康因爲代工iPhone而被很多消費者所熟識。但是富士康和郭臺銘並未安心於低端的組裝事業,而是一直力圖向上遊拓展。這其實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需求,畢竟低端組裝行業所賺取的利潤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利潤實際上都是由蘋果等品牌商所賺取。所以富士康也試圖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但是長期代工也讓富士康的品牌受到了影響,畢竟一款產品如果以“富士康”命名的話毫無疑問就透露出一種“廉價感”。於是郭臺銘就想到了另一個辦法,那就是收購一個著名品牌,而來自日本的昔日科技巨頭夏普就成爲了郭臺銘的目標。

夏普

誕生於1912年的夏普曾經擁有輝煌的歷史,其中最爲著名的則是在1972年將液晶用於顯示功能並製造出世界第一臺利用液晶顯示的全功能一體化(COS)電子計算器,而夏普也被稱爲“液晶之父”。伴隨着電視由CRT向液晶轉換的過程,夏普也迎來了自己最爲輝煌的時代,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液晶面板廠商。

但是在取得成功之後的夏普卻犯下了巨大的戰略失誤,時任社長的町田勝彥在夏普大獲成功之後並沒有趁勢擴大投資並興建更多的生產線反而固守日本本土,投資1000億日元試圖將龜山液晶工廠建設成從液晶面板到液晶電視一條龍的生產體系。通過壟斷高端液晶屏幕,使得夏普電視擁有更好的優勢。

富士康2016年收購夏普

但是三星和LG等競爭對手則選擇擴張產能,並通過規模優勢來降低成本,最終夏普在液晶價格戰中節節敗退,市場份額也從第一下滑至第三,更爲嚴重的則是伴隨着液晶面板出貨量大增之後,夏普由於成本過高而陷入了長時間的虧損。最終在2016年富士康以35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夏普的收購,這也成爲了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外國公司收購日本電子產品企業的交易。

夏普力推IGZO

郭臺銘收購夏普來自於兩個主要目的,一個是夏普在液晶領域的IGZO技術,該技術可提高面板分辨率同時有效降低成本,通過提高液晶面板畫素的開口率,能夠比較容易地實現高分辨率,同時電子遷移率也比傳統非晶硅(a-Si)快十倍,因此也成爲OLED技術最大競爭對手。

另一個目的自然是夏普的品牌,作爲一家專注於液晶技術的百年老店,夏普在顯示領域的號召力相對於1969年成立的三星電子和1959年成立的LG電子更有底蘊,在消費者中的口碑也十分良好。一手收購技術一手收購品牌,富士康渴望通過收購夏普來打入高端市場。

富士康威斯康星工廠奠基

收購萬夏普之後,郭臺銘面臨着第二個選擇,那就是在哪裡興建更多的面板產線來推廣IGZO技術,其實當時富士康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有着完善基建設施的中國,另一個則是科技領先的美國。經過再三考慮加上美國給出多個優惠措施之後,2017年郭臺銘投資100億美元(摺合675億人民幣)決定在威斯康星州建設最新的液晶顯示工廠,這項計劃預計能帶來至少1.3萬個工作崗位,也被稱爲“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標誌”。

5年過後的富士康威斯康星工廠

但是郭臺銘忽視了美國基建的問題以及高昂的人力成本,這項曾經野心勃勃的計劃最終由於種種原因而多次出現延遲,偌大的土地上僅僅建起了孤零零的一座工廠,曾經預計高達675億的投資也遲遲難以實現。

京東方

更令郭臺銘和富士康沒有想到的則是國產面板企業的崛起,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顯示等企業迅速崛起,不但將夏普曾經的技術甩在身後,更是在LCD領域把三星和LG也全部擠出市場,後兩者已經先後宣佈將停產LCD面板,此後的三星和LG的LCD液晶電視也宣佈將採用國產面板。

全球大型液晶面板出貨量

國產面板企業的崛起更襯托出富士康和夏普的失落,如果當時郭臺銘選擇將675億投資在大陸市場,憑藉大陸的產業鏈以及基建優勢,富士康未必沒有將夏普重新打造成高端品牌的可能。如今的富士康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損失,更爲重要的則是失去了寶貴的發展時間和窗口,不但在液晶領域失去了統治地位,在下一代的OLED技術中同樣處於落後的位置。

如今675億在威斯康星州建廠的計劃已經基本破滅,下一步富士康又該作何選擇呢?大家看好富士康和夏普再次崛起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