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0壓倒性通過!中國被迫被列入發達國家,取消國際優惠待遇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得到了很大進步。
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經濟增速得到了顯著提升,一度成爲了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經濟體,民衆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這一系列的經濟高增長,被外界視爲“中國奇蹟”,也讓中國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而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因素,無非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這其中,以外貿爲主導的出口產業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當下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佔有比重超過了22%,而依附其生產生活的從業者數量也超過了1.8億人。
在中國的外貿來往中,美國屬於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中美兩國在2022年的貿易額更是高達6900億美元,相當於同年中國外貿總額的十分之一。
但前段時間,美國國會衆議院卻以415比0的票數,通過了一項匪夷所思的決議。
即承認中國是“發達國家”,並以此取消中國以往在對美貿易中享受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
這對於中美之間的經貿合作來說,無疑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打擊。
那麼,美國的這項決議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1、美國對華經濟政策的轉變
先來看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概念是什麼。
所謂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實際上是“最惠國待遇”的一種延伸。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締約國)爲另一個國家提供最惠國待遇,那麼另一個國家就是“受惠國”。
受惠國在締約國境內的貿易、關稅和航行活動將會享受優惠和豁免,甚至是與締約國公民同等的待遇。
這對於受惠國來說,意味着其商品可以更便利的在締約國境內流通,與締約國進行貿易也變得更加有利可圖。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消費能力最強的國家。
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構建的北美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將自己的商品輸入美國市場盈利。
但在冷戰期間,美國一度將社會主義國家排除在其貿易體系外,只向歐洲國家、日本等同一陣營的國家提供最惠國待遇。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達成了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協定。
自此從1980年開始,中美兩國的貿易得到了發展。
但因爲最惠國待遇具有時效性,中國的受惠國待遇每年都需要受美國國會的審查,依然具有不穩定性。
因此,經過艱難的談判,美國國會在2000年通過了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決議,並在次年由時任總統克林頓進行了簽字確認。
在達成了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協議後,中國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每年都被審覈,而是可以近乎永久、沒有期限的享受這種資格。
中國商品進入美國也變得更爲便利,中國沿海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爲主的出口外貿也得到了發展機遇,極大的帶動了就業和經濟發展。
而在與美國的外貿中,中國主要進口的是農產品、中高端機械、汽車及零件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的則以鋼鐵、組裝機電、紡織品和日用品爲主。
中國商品本身就有更低的生產成本,再加上受惠國待遇的加持,很快就讓美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中國製造”的商品。
而在貿易活動中得到的美元則讓中國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美元外匯儲備,提升了中國對抗經濟風險的能力。
不僅如此,當時在獲得美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的同時,也獲得了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在第二年加入世貿組織)。
間接讓中國打開了與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國進行貿易的便利條件,讓中國商品可以流通到世界各地。
可以說,美國對中國給予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決定,確實讓中國享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美國也藉機轉移了大量的中低端產業,並讓民衆享受到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
而這一決定也符合了美國當時的全球戰略佈局。
畢竟,美國當時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和中東,其主要的戰略對手是俄羅斯和各種宗教極端組織,中國是其需要拉攏合作的對象。
但在本世紀10年代以後,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得到了提升,並超越日本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實力以及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尤其是在近年來,隨着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中美兩國在臺海、南海問題上的摩擦日趨激烈。
“遏制中國”已經成爲了美國的既定戰略,美國在經濟上打壓中國,減少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也成爲了必然選擇。
因此,取消中國享有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成爲了美國推動中美經濟脫鉤的重要手段。
而將中國提升爲“發達國家”,則是美國取消中國受惠國待遇的一個藉口。
一旦有關決議正式生效,中國對美外貿出口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出口額還是外匯收入都可能出現下降趨勢。
而中美兩國在2023年第二季度的貿易額下降、美國對華投資額和進口額下降,也從側面印證了美國的打壓活動給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美國在推動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同時,正試圖將原來的大量市場份額交給加拿大、墨西哥和東南亞國家。
自2019年開始,墨西哥和加拿大已經連續多年成爲了美國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在美國外貿體系中的重要性正在降低。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經濟打壓不僅僅是體現在外貿方面,還影響了半導體出口、科技轉讓、投資等多個領域。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需要在外貿方面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2、中國如何迎接挑戰?
要想克服美國此次打壓,中國最好的選擇是繼續拓寬市場,爲中國商品尋找更好的消費環境。
在外貿方面,中國的外貿出口不能因爲美國的打壓而止步不前。
尋找美國以外的市場,與之通過達成自貿協定,從而降低中國商品的流通障礙是必然的選擇。
除美國主導的北美市場以外,當下世界上主要的消費市場還有歐洲市場、東南亞市場和拉美市場,中國完全可以將對美出口的份額轉移到這些地方。
這其中,2022年,包括英國、瑞士等非歐盟國家在內的歐洲市場的消費品零售規模接近8萬億美元,其規模與美國市場相差不大(8.12萬億美元)。
歐洲市場囊括的消費者數量也在5.5億人以上,消費潛力很大。
且歐洲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並不願意爲了追隨美國損傷自身的經濟利益,歐盟也是中國對外貿易中長期名列三甲的夥伴。
中國早在1992年就已經與歐盟達成了自貿協定,近年來又與瑞士、冰島這兩個非歐盟國家達成了自貿協定。
總之,開拓歐洲市場對於中國實現外貿破局非常有利。
拉美國家的購買力和發展水平雖然低於北美、歐洲和東亞國家,但它們也擁有超過5.4億人的消費者,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2.2萬億。
其手中還有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需要的農產品和礦產品資源,與拉美國家擴大貿易合作,向其出口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目前,中國已經與該地區的智利、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秘魯四個國家達成了自貿協定,貿易關稅大幅度下降。
未來與更多的拉美國家達成自貿協定是必然的。
東南亞市場也是必須給予重視的方向。
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都是東盟成員國,其消費市場總額雖然只有1.3萬億美元,但需求增速和經濟增速都比較快。
而且,它囊括的消費者數量超過了6.7億人,大多數是年齡低於40歲的年輕消費者。
東南亞國家中的新加坡也是中國重要的海外投資來源國,與東南亞這個新興市場深度綁定,對中國擁有極大的正面作用。
中國在2002年就已經與東盟達成了自貿協定,絕大多數東盟國家最大的進口來源國都是中國,而東盟也長期保持着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未來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合作必然會進一步深化。
此外,中國還與韓國達成自貿協議,中國未來還可以在中東和非洲開拓新市場。
中國本身也是僅次於北美的第二大消費市場,可以容納一部分外貿企業的需求。
通過開拓多邊貿易渠道,中國外貿產業將會獲得更多的機遇,中國通過多邊貿易戰勝美國單邊主義霸權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纔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